民政部:重复救助和救助盲区并存,“人情保”“关系保”还未杜绝

12月2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助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推进社会救助工作情况的报告》。受国务院委托,民政部部长李纪恒作此报告。

李纪恒在报告时指出,近年来我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较快,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如救助资源分配不均衡,“重复救助和救助盲区并存”;基层经办服务能力弱,一些地方管理服务不规范,“人情保”、“关系保”以及隐瞒收入、骗取救助等问题没有完全杜绝。

会议现场

社会救助“重复救助和救助盲区并存”

李纪恒表示,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救助工作进入“发展快车道”,政策措施密集出台,财政投入逐年加大,在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城乡统筹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方面成效显著。

不过,李纪恒也坦言,对照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建设的形势与任务,对照困难群众的新期待,社会救助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较突出”。

李纪恒指出,各项社会救助政策还没有完全做到“有机耦合、系统集成”,导致救助资源分配不均衡,“重复救助和救助盲区并存”。

据介绍,以低保对象家庭收入核查为例,该核查涉及金融、工商、车辆、税务、住房等多个方面,但由于数据共享不到位,相关法律法规衔接不够顺畅,造成核查困难,影响了救助对象认定的精准度;而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跨地区流动人口缺乏稳定的救助政策支持。

此前,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也就这一问题表示,我国有最低生活保障这样的生活救助制度,也有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救助,“但这些救助制度都是点状的、分散的,没有形成一张网,没有形成一个救助体系,存在着重复救助、救助遗漏等现象”。

李纪恒还提到,当前社会救助主要以物质救助为主,方式较为单一,服务类救助发展滞后,“难以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救助需求”。

“人情保”、“关系保”、隐瞒收入、骗取救助等未完全杜绝

过去,农村低保领域优亲厚友等“微腐败”问题严重破坏了政策的公信力和民众的感情。2018年,民政部决定在全国开展为期3年的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工作。

李纪恒介绍,今年1至9月, 各级民政部门共收集问题线索29855条,其中查证属实并向同级纪检监察机关移交1319件,涉及干部705人。

不过,李纪恒也指出,一些地方政策落实不到位,没有及时发现困难群众救助需求,导致救助不够及时迅速。一些地方管理服务不规范,“人情保”、“关系保”以及隐瞒收入、骗取救助等问题没有完全杜绝。

他表示,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还有差距。受制度、财力等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地方救助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工作经费缺乏,基层经办服务能力弱,与当前情况复杂、需求多样、任务繁重的社会救助现实状况不相匹配,“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此外,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限制,目前社会救助水平相对较低,助兜底保障还不够充分,如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瞄准的主要是绝对贫困人口,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还没有纳入救助范围。

“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促进社会参与,提高救助质量,增强兜底能力。”他说。

加强社会救助制度顶层设计,健全协调联动机制

针对以上问题,李纪恒介绍了社会救助事业今后的重点工作。

为加强农村低保兜底保障能力,李纪恒表示,将把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人员,“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返贫人口纳入临时救助范围。

他表示,将推进社会救助综合改革,研究制定社会救助综合改革方案,加强社会救助制度顶层设计,构建政府主导的综合救助格局。对低收入家庭和刚性支出较大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支出型贫困家庭,根据实际需要给予相应的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专项救助或其他必要的救助措施。

对于目前重“物质救助”、轻“服务救助”的问题,他表示将创新社会救助方式,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探索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

而对于救助政策分散,认定和监督困难的问题,李纪恒则表示,将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健全社会救助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统一困难群众认定标准,完善救助对象认定办法。此外,也将加快建立核对信息平台,推进基于全国数据库“总对总”的信息查询核对,形成全国“一盘棋”,夯实精准救助基础。

南都记者 胡明山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