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臨清美食——桃園醬牛蹄

年初發了舌尖臨清那篇文章,除了八大碗,討論最多的就是醬牛蹄,有人說沒吃過,我敢肯定他絕對是90後,甚至00後,因為醬牛蹄最火是在90年代,後來不是不火了,而是做醬牛蹄最好吃的那家人去幹別的了,白白浪費了醬牛蹄的手藝,沒了行業龍頭的引領,這道菜慢慢日漸衰微。有人說,那你把他列上幹嘛,因為神出鬼沒的老人家後來出山又開始幹了,中間這20年的空檔是真空期,是整整一代人,所以知道的人比較少。

現在就說說這個桃園醬牛蹄,之所以叫桃園,是因為曾經叱吒風雲的行業龍頭住在桃園街,現在好像也在那,據說當年推著車子出來賣牛蹄,衚衕口走不到頭就全搶光了。這個傳說我也僅僅是聽過,沒有見過,但是我在網上找到了一些資料:

“明清時期,臨清憑藉大運河漕運興盛而迅速崛起,經濟繁榮,聚居在運河兩岸的回族人飲食習慣多以牛羊肉為主,逐漸衍生出運河岸邊的清真烹飪方式。牛作為耕畜,歷朝歷代對其都著重保護,而牛蹄也成為少有的珍貴食材,不但稀少而且極難入味。在漫長的歷史中對牛蹄的烹飪也發展緩慢,臨清回族廚子得到牛蹄食材,無不小心烹飪。相傳王氏在數次烹飪中記下經驗,逐漸研製出醬牛蹄的烹飪方式,並且秘傳後代。解放後,生產力大為發展,牛作為耕地的生產作用漸漸被機械代替,肉牛養殖逐漸增多,牛蹄變得多了起來,對牛蹄的烹飪技藝也突飛猛進,逐漸成為臨清的一道名吃。”

看了這段介紹,有句話我是感同身受的,那就是牛蹄極難入味,好吃的我之前買過半個牛蹄,我已經感覺自己燉肉挺好吃的了,但是這個牛蹄就是不入味。不要嘲笑我買半個,因為一個牛蹄真的很大,得有半米長,半個牛蹄也不小了,買一個牛蹄回去,家裡真沒那麼大的鍋。然而我算好了一切,卻高估了我的能力,別說難入味了,它就不入味。

之前寫的八大碗,裡面有一些東西,比如炸裡脊、巧閣、黃燜雞什麼的我是自己能做的;什香面,我絕對能做的很好吃,但是牛蹄不行,這可能側面印證了當年為什麼那麼火。

說完我的悲慘廚藝,繼續說這醬牛蹄,雖然做不好,畢竟我對吃還是研究挺深的。在這裡我得向各位道歉,我之前寫十大名吃有桃園醬牛蹄,但是大家找不到,他家店鋪確實不叫這個,人果然思路清奇、非比尋常,老規矩,避免嫌疑,叫什麼我還是在文章末尾說。

大家看網上牛蹄是整個的,實際上不是,我當時懷著忐忑的心情去的,因為一個挺貴的,到了發現是一段段切開的,整個牛蹄需要預定,想想也是,那麼大個牛蹄,即便是燉出來,很少人能買一整個,切開的就很好了,想買多少買多少。說真的,有整個的我可能真狠狠心買了,我能辦出來這事兒。

牛蹄是切開的,你們知道牛蹄中什麼最好吃嗎?是牛蹄筋,那道筋是貼合在牛蹄皮肉上的,《闖關東》裡面那個老壞蛋喜歡吃筋頭巴腦,主要是因為有嚼勁,還不皮跟,相當棒的下酒菜,吃起來會上癮。

牛蹄熱和涼是兩種狀態,這個很多人不知道,神奇的很。熱的時候是軟糯的,就是比肉要軟,要黏,突然發現我無法描述了,因為確實很少有一種食物和這口感類似。牛蹄涼下來,是比肉要硬一些,但是Q彈的口感,這Q彈和燜子不一樣,燜子好吃程度是4,牛蹄好吃程度是8。熱的時候你無法切成型,涼了之後你可以任意切片,我比較喜歡吃涼的,切點牛蹄,搞點辣椒粉、孜然面撒上挺好吃,對了,這裡說要把想加的佐料撒上,而不是蘸,是因為牛蹄涼下來表面是光滑的,我試過很多次,即便是加上點醬油,也難蘸上很多,這可能也是桃園醬牛蹄能做好的原因,因為他能讓牛蹄入味,不用再費勁去蘸料了,但是8分好吃的牛蹄我想加點料讓他變9分,啊哈哈哈。

桃園醬牛蹄介紹差不多了,美女吃點牛蹄挺好的,因為膠原蛋白比較多,脂肪含量極低,老人吃點也不錯,強筋壯骨。最後說說他那個地兒,叫【桃園烤雞】,我也是在門口看了好幾眼才進去的,他是賣烤雞順帶賣醬牛蹄。我感覺這家人挺特別,就是喜歡搞難做的東西,牛蹄那麼難入味他做牛蹄,市面上很少有做烤雞的,他竟然去做烤雞,我好吃,都買了點,以後還可以點評下他家那烤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