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黄老独盛,压倒百家”,还以为黄老之学只会修身养性?

我们现代一听到黄老之学,就很容易想到无为而治,修身养性这些的词汇,但这其实是对这门学问的最大误解。作为先秦时期最大的显学之一,黄老之学的内涵极其丰富,很多大家著书立说都难以穷尽内涵,更在先秦多个诸侯及汉初作为国策实施,还对中国两千年历史产生持续影响。

因个人知识和理解有限,本文第一部分侧重简单的理论介绍,重点是第二、第三部分,主要通过先秦时期各国的实践来论证观点。

一、黄老之学虽源于道家,却是经世之学

从名字我们当然可以看到,黄老之学源自道家,并与老庄学派并称道家的两大学派。但与老庄清静无为、注重自我修养不同,黄老之学全面继承和发展的是道家社会政治主张,是一门实实在在入世的实用学说,有关宇宙哲学、个人修养等方面的主张则概括性吸收。

1、黄老之学主要继承道家的政治思想

老子《道德经》是道家经典中的经典,是道家万书之宗,其内涵极其丰富,不同的角度往往能推理不同的见识出来。而黄老之学虽然也以道作为招牌,但主要汲取刑名法术有关的政治思想,更偏重形而下的实用内容,主张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中,道法结合,以法证道。

“道家无为,又日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史记·太史公自序》


黄老

2、黄老之学与诸子百家相互参考借鉴

在百家争鸣过程中,黄老之学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诸子的学说,丰富自身的内涵,同时其他学说也吸收借鉴黄老之学的内容,共同促进了学术大融合、大发展。

儒家

儒家以仁为核心,主张“为政以德”、“为国以礼”,注重道德教化。黄老之学吸收这些思想后,提出儒法并制、刑德并用,强调大一统的政治环境。而儒家纯用礼教治理国家存在缺陷,容易导致国家大乱,如王莽新朝时期。国家通过吸收黄老之学的刑名有关观点,逐渐形成阳儒阴法,或者外法内黄老的治国方式。

法家

如果单从理论角度来讲,法家本身是从道家衍生出来的,一方面道家讲究道本清净,以道生法,从哲学角度演绎出了法家;另一方面道家最先提出法、术、势的概念,法家借鉴这种观点,对应形成了三派学说。同时,国家如果单一运用法家的话,容易苛刑峻法,引发统治基础极其脆弱,如秦朝因法而亡,汉朝也是吸取秦朝的教训,在开国初期改用黄老之学治国理政,恢复民力。

《黄帝四经》曰:“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

名家

名家主要探讨名和实的关系,主张“循名责实”。而黄老之学主要借鉴名家逻辑概念,将名实关系引申到道法关系上,名既意味着名分,有一定的政治含义,又与法相合,以此论证法治实践,从而以名论法,名法结合。

杂家

因为黄老之学兼收百家之学,本身呈现出一种繁芜复杂的状态,《汉书·艺文志》便把《吕氏春秋》、《淮南子》等黄老著作归入杂家中去。但其实这些看似复杂,实际都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吸收借鉴其他内容也主要是为了论证道法关系,与《晏子春秋》这类纯粹的杂家有本质的不同。

诸子百家


二、国家和私人开派立说,丰富学说深度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休,连年征战,甚至城破国灭,国家生产受到很大破坏。因此,各国对如何恢复生产,休养生息的治理策略是有很大需求的,理论空间十分广阔。先秦乃至西汉时期的黄老大家非常多,通过开课收徒、著书立说等方式,不断将黄老之学发扬光大。

1、齐国稷下学宫是黄老之学主阵地

战国以后,齐国田氏篡政,为证明自身政权的合法性,追溯先祖根源,上溯远的是黄帝后裔,近的是陈国公子,而老子是陈国人,因此以稷下学宫为主阵地,大力推广黄老之学,压制强调礼法、传统的儒家等,以维护田氏的统治地位。

稷下学宫开始于齐桓公,齐威王时进一步拓展,以极好的政治和生活待遇、自由的学术环境及大师坐镇,吸引各国人才到此学习、授课、研究,使其成为我国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以及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化中心。齐宣王时,稷下学宫势力最盛,其中黄老之学势力最大、人数最多、著述最丰、影响最广,著名代表人物有彭蒙、慎到、田骈、捷子、宋钘、尹文,代表作有《管子》《慎子》《尹文子》《宋子》《田子》等。

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 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著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齐国的大力推广和稷下学宫众学士的发展,使黄老之学逐渐成为独立的学派,大大提高了这门学问的社会地位,同时全面拓宽了黄老之学的理论边界,为后世补充完善、总结整理和政治实际提供全面的理论指导。现代对于齐国发展黄老之学的作用也是非常认可的,郭沫若说,"黄老之术......事实上是培植于齐、发育于齐,而昌盛于齐的。”

2、秦国相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

稷下学宫的兴盛,离不开齐国的大力支持,然而齐国后来被灭国,虽然复国,但实力大损,稷下学宫开始衰落。相对应的,西边的秦国日渐兴盛,尤其是吕不韦担任秦相后,一心要为秦国制定一统天下之后的意识形态和治国方略,因此广招天下贤士,各抒己见,随后汇总出一本以黄老为主、兼容诸家的《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内容十分驳杂,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二十余万字,在当时可以说是宏篇巨制,博采众家学说,但以道家学说为主旨,兼收儒墨、名法、兵农、阴阳等学说。后世一度把这本书认为是杂家,但随后确认他是道家黄老之学的著作,《吕氏春秋》虽然东汉高诱提出,“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成为最早认定此书归属的观点。

吕不韦

可惜的是,秦王赢政因为政治斗争和观点不同的原因,坚持秦国一贯的法家作派,甚至禁止诸子百家的散播,使吕不韦的一番心血付诸东流,也使秦朝两世而亡。

3、汉朝淮南王刘安整理《淮南子》

西汉初年直至武帝初年,治国方略的依据便是黄老之学,在此情况下,当时的淮南王刘安意图有所政治作为,于是招致宾客数千人,以道家思想为主体整理《淮南子》一书,呈现给当朝崇尚黄老之学的窦太后,获得很高赞赏和认同。

《淮南子》同样糅合了儒墨兵法及阴阳等诸家思想,主要宗旨仍是道家,也曾被作为杂家看待,但最终仍然归于黄老之学,被誉为集黄老之学大成的著述。近代胡适称它,

“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

4、《黄帝四经》《鹖冠子》等个人著述

除了官方修订之外,一些未在史籍记载的个人或群体也著书立说,为黄老之学呐喊助威,代表作是《黄帝四经》《鹖冠子》。《黄帝四经》据说成于越国,越王勾践被吴灭国后,痛定思痛,卧薪尝胆十九年,治国理政成绩斐然,于是有学者托名黄帝为论,成为黄老之学与《道德经》并重的源头著作。

《鹖冠子》作者自称此名,隐居于楚国,因平日戴鹖冠而得名,本以黄老,杂以刑名,历代获得很高评价。尤其是鹖冠子有一名出色弟子庞煖,成为战国后期著名将领,他曾率赵军击杀燕将剧辛,消灭燕军两万;又组织诸侯联军攻占咸阳东大门蕞地(今陕西临潼北),又攻占齐国领土,帮助赵国获得了出海口。

三、黄老之学政治实践丰富,成果斐然

黄老之学在先秦时期能够成为显学之一,并不仅仅是他理论丰富,具有研究意义,更重要的是诸国以此作为国策,实施效果非常显著,并得到多次验证,如齐国、韩国及文景之治等,同样也延续至今。

1、齐国管仲改革,成为首位集大成者

春秋初年,齐桓公是第一位借尊王攘夷名义称霸的国君,这既在于齐桓公的知人善任、策略得当,更在于齐相管仲推行的积极变革。管仲比老子早出生100多年,当时并没有正式的黄老之学。管仲变革涉及的领域非常广,用后世单一领域的理论无法解读,但与黄老之学的精神实质是非常契合的,因此把他作为后世黄老之学实践的标杆。同时稷下学宫根据管子的事迹、言论整理的《管子》一书中,黄老之学所占篇幅最大,其次是法家,并有其他学说思想。

管仲改革与后世其他改革相比综合性更加,既注重政治和法治,又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等,涉及领域更加全面,弊端更少、效果更好。比如他明确了官吏选拔、地方治理等制度,但没有刻意限制贵族权力,而是通过国营产业获利;他明确了兵制、法制,确定了百姓的义务责任,但又鼓励商业,调节贫富差距,注重道德教化,避免官民矛盾激化;他鼓励齐桓公称霸,但打着尊王攘夷的称号,帮助弱国、征讨不臣,让诸侯心服口服。

(管仲)名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也。

齐桓公、管仲

2、韩国申不害变法,发扬黄老刑名学派

申不害是法家学派中术派的代表,但他的变法思想更多的是来源于黄老派的慎到,依据大一统的理论,在法、势的前提下转攻君主的术,史记称他专攻“黄老之术”,所提出的“无为”,是让大臣先有为,主动提意见,君主再最终表态。

因此,申不害的术法变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强化君主权力,让韩昭侯乾纲独断,掌握政事技巧,收回军权和私兵,限制贵族实力和特权;二是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和监督,见功与赏,因能授官。在此变法下,韩国虽然实力小,但仍然列于战国七雄之一,并且在申不害为韩相期间保证韩国和平局面。

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3、汉初休养生息,创文景之治

虽然秦朝时期禁止诸子百家,但黄老之学仍在民间流传,并在汉初迎来最兴盛的时期,黄帝乃至掌权者无不习读黄老经典,甚至躬身求学。如汉文帝、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皆读《老子》,尊其术”,又如萧何以宽俭为原则制定《汉律九章》,以无为的方式恢复百姓生产;曹参担任齐相时向乐臣公学习黄老之学,担任汉朝相国时沿袭萧何政策,这是萧规曹随的来源;陈平年少时读书,“本好黄帝、老子之术”。

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後,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正是在以黄老之学为支撑的无为而治的施政方针下,汉初百姓和国家迅速恢复元气,财富积累空前之多,创造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也为汉武帝时期发动汉匈战争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

君臣俱欲休息余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


汉景帝

4、黄老之学持续实践

汉武帝亲政以后,鉴于加强君主专制的需求,抛弃以往的黄老之学,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黄老之学再次进入低谷,影响了后续两千多年的学术格局。但这不意味这黄老之学失去色彩,反而始终在中国古代史上隐藏式地扮演着对应的角色。

对于大一统王朝来说,君主往往采用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既满足明君施行仁政的统治要求,又满足个人权力欲望,这一点与黄老之学以君主视角来开展政治活动的思想是一致的,只是出于文化专制需要,不再以黄老之学的名义体现。

此外,中国古代一治一乱,构成了极有规律的一幕,乱世极大消耗国力、民力,治世又恢复和发展民力,在这个过渡期间,历代君主往往不约而同采用类似汉初无为而治的策略,简化并明确法令,减轻刑罚,同时轻徭薄赋,降低民众负担,使其专心生产,就这样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治世如模板一样出现,包括晋“太康之治”、唐“贞观之治”、明“仁宣之治”、清“康乾之治”等。

【结语】黄老之学讲清净而入世,无为而无不为,既在先秦得到检验,又被历代治时所采纳,说明他的实践极具意义,而且著述丰富、包容极强,学习黄老之学的不仅在治国理政有所业绩,在外交、军事、文化等方面也成绩斐然。东汉时期因发生党锢之祸等文化惨案,加上三国、晋朝时期的专制,黄老之学逐渐走向修身养性、玄学漫谈领域,逐渐在历史政治舞台上失去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