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枪上的红缨有何作用?难道只是为了好看?



枪,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兵器之一,也是最有名的兵器之一。不仅入围十八般兵器,还是中华四大名器(四大名器是指“刀、枪、剑、棍”四种兵器)之首,更有着“百兵之王”的名头,明代著名武学家吴殳(吴殳的师傅是明末武术界大名鼎鼎的石敬岩,故此他所编纂的《手臂录》并非只是纸上谈兵)所编撰的《手臂录》中更有言:“枪乃诸器之王,以诸器遇枪立败也”。


▲古代中国著名的枪将众多,各类评书小说中,有着”白马银枪赵子龙“之称的赵云,便是此中翘楚。


同是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也对枪有着优异的评价,他在《纪效新书》中写道,枪法“变幻莫测,神化无穷”,“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不仅如此,戚继光为对付倭寇的倭刀,还创有戚家枪,以此平倭抗贼,无往不利。


▲戚家枪为军器,旨在“左右必佐以短兵,长短兵相卫,使彼我有相倚之势,得以舒其气,展其能,而不至于败”。


如今,在不少影视作品中,作为武器,长枪的出境率当是最高的,一般都是以”红缨枪“的形制展现在大众眼前,如近代的抗日剧中,红缨枪和大刀已经成为我国士兵的标配。在战场上,拿着红缨枪和大刀的,那就是我国的抗日志士,拿着刺刀的,只能是日本鬼子了。所以现在,红缨枪和刺刀这类武器一样,具有极其强烈的民族象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武器。


▲红缨枪,红缨枪,红缨红似火,枪头放银光。拿起了红缨枪,去打那小东洋!——抗日歌曲《红缨枪》


在红缨枪成为民族象征的同时,很多人也把”枪“和”红缨枪“串在了一起,认为枪就是红缨枪。但实际上,红缨枪虽然只是在枪上加了个红缨穗,但却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化。


▲古代神话中的哪吒三太子,手持的火尖枪就是脱胎于红缨枪,应该是当时红缨枪流行所造成的影响。


红缨枪最早起源于东汉,有文献记载,汉时的枪与矛形制相似,由长杆配上枪头,再绑上枪缨即制成。后在南北朝时期,虽无文献记载,但公元6世纪,西魏时期的敦煌壁画《五百强盗成佛图》中,官兵乘骑铠马,戴盔披甲,手握长枪,与穿裤褶、麻鞋的强盗厮杀正酣,这里官兵所使用的长枪上也已经有了缨穗,(红缨早先为白缨)随风飘扬,威风十足。


▲敦煌壁画《五百强盗成佛图》,讲述的是佛陀以大神通点化五百强盗成佛的故事。


在长枪上装备红缨虽然威风,但古人设计红缨枪难道只是为了美观吗?其实和装饰相比,红缨还有四个非常实用的效果。第一点,就是可以固定枪头。长枪的形制,就是利刃加棍棒组成的长柄刺击兵器,柄长于刃,棍为枪杆,多为木制,刃为枪头,多为铁制。如枪这样的组合兵器,在枪头和枪杆的衔接部分,一定要慎之又慎,万一在实战时枪头不小心掉落,那当真是神仙难救。于是,用来固定枪头,又不增加重量,影响手感的红缨就随之出现,只要将其绑在枪头衔接处,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固定住枪头。


▲枪盛行于宋,明两代,清朝渐衰,在此期间,有不少新式枪器出现,如宋代的双钩枪,单钩枪,清代的蛇枪等。


二就是可以吸血,长枪是刺击武器,作战方式就是用锐利的枪头刺杀敌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般在作战时,长枪常常会因为杀伤敌人,导致溅射而出的血液喷到脸上、手上和枪杆上,这样一来,不仅使用者会因血液迷糊视线,流到枪杆上的血液也会令持枪者打滑,拿不稳枪。这时候,绑在枪头上的缨穗就有了作用,和无缨穗的长枪相比,红缨枪上的红缨可以在刺杀敌人时大量吸收喷溅而出的血液,使其不妨碍到持枪者,正因如此,红缨又有个别名,称为”血挡“。据传,最早长枪所带的缨穗是白色的,后来在战场上厮杀久了,也就成了血色,所以之后的缨穗都以红色为主。


▲刺击时,枪头上的红缨会展开,可以很好的吸收血液。


三就是红缨颜色亮眼,在战斗之时可以对敌人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作用,特别是当一整个军队都手持红缨枪时,很能起到提升士气,威慑敌军的作用。


▲抗日战争时,日军吃尽了红缨枪的苦头,他们把红缨枪叫做”长剑“,并认为在白刃战中,红缨枪是最难对付的。


最后一点就是红缨可随风飞舞,有着迷惑敌人的作用。在交战时,枪法本就以灵动多变著称,号为”百兵之贼“。”贼“含狡狯莫测之意,长枪技法一旦施展开来,就是以让人无法预料为主旨,如果再加上飞舞的红缨,就可以使对手眼花缭乱,难以招架。清末时,武术盛行,当时不少武术大家都练枪,俗话说:“年棍,月刀,久练枪”,据说一些用枪高手比武,高明一点的以对方红缨飞舞的方向,就可以预料到他接下来的路数。


▲枪种类多,常见的有红缨枪、实战枪、白蜡枪、花枪和戏剧枪等长枪,枪术有六合枪、五虎断门枪等等。


综上所述,在枪头上加个红缨并非是古人心血来潮,而是的确有它存在之用,一个小小的红缨,其中蕴藏着的却是古人千年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