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两岁”,孩子稍不顺心就大哭大闹!家长应该怎么办?

文丨岚泪轩儿

早上赶着出门,好不容易把孩子折腾清楚了,着急地直接开门,催着孩子快走。一转身,孩子哇哇大哭,问他怎么了,他说要自己开门。好吧,这事简单,我就忍着,把门关了让孩子自己开,总算是停住哭了。

门刚关上,老娘我前脚刚下楼梯,孩子又哭着喊,他要先走。哎,长叹一口气:行,你走,你先走。

磨磨唧唧的终于到楼下了,孩子不够高,够不着单元门开关,我就把门开了。哇的一声,孩子又开始哭了,非要自己开门,挡着楼道上赶着上班的邻居,只好一气之下抱着哇哇大哭的孩子下楼......

一早上,不,是短短的几分钟,孩子就折腾我三次,稍微不顺着他的心意,就哭,哭得我那是头痛欲裂。如果用本子记下来,一天不知道他要哭上几十回。

孩子他爸说,我们家孩子固执,叫我不能什么都顺着孩子的意思来办。

孩子他婆说,我太惯着孩子了,宠出来的坏毛病,得治。

......

原本就心烦这事,还要被数落一通,甚至自己都怀疑是不是自己太宠孩子了。抽空问了下妈妈群里的小伙伴,他们的孩子跟我家孩子同年,当时都是两岁多,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原来他们的孩子大多也有这种情况。

非要自己开门的,非要自己穿衣服的,非要自己关电视的,非要自己收拾东西的......哎呀,都是不大的事,可是孩子就是有自己的想法,非要自己来。

按照蒙台梭利的说法,这是孩子正在建立秩序感,它表现在时间、顺序、空间等多个方面。秩序感对于学前的幼儿来说非常重要,它是孩子获取安全感的重要方式。

什么是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孩子对秩序极端敏感的一个非常重要和神秘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对事物间的秩序有着强烈的需求,表现的秩序感比大人都严苛许多。他认为事情只能按照这种秩序发生,对于“秩序”,他严格地执行,难以变通,甚至不可理喻。一旦秩序被打破,孩子会非常痛苦,他会奋力反抗,他会为了维护秩序而顽强地斗争,他会用哭闹和发脾气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秩序感从孩子出生开始就有,不过,婴儿期的宝宝对秩序的要求不是很强烈,所以,很多家长都忽视了秩序敏感期的存在。

大约从一岁半到两岁半这个年龄段,孩子对秩序的要求就表现得非常强烈,到了固执的地步,这是秩序敏感期的高峰时间,当孩子年龄接近6岁时便逐渐衰退。不过每个孩子的大脑是不同的,所以这些年龄是估计,而不是精确。

秩序的敏感期有什么表现

1、孩子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

比如,平时吃饭的时候,孩子都是坐在爸爸妈妈中间,遇上家里有客人,爸爸要陪客人一起坐,孩子就哭闹不停。只要爸爸妈妈坐回原来的位置,孩子立刻就安静下来。

2、孩子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比如,出去吃碗粉,外面没有家里的小勺子,想着喂多快一点,孩子就会说“不,我自己吃”。结果是高高兴兴自己吃了,吃得衣服都脏完。

3、孩子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

比如,孩子要喝牛奶,爸爸帮插吸管,孩子就不满意了,非要自己插,怎么办呢,把吸管拔出来,孩子也不消停,一直哭闹。怎么办呢,拿瓶新的牛奶给他,他就自己高高兴兴的插吸管喝牛奶了。

秩序敏感期有积极的意义

虽然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有时会让我们很苦恼,但不得不承认,秩序敏感期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1、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孩子在秩序敏感期对“秩序”的遵从,家长们如果能正确的引导,可以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他终生受益。

2、使孩子内心具有安全感

当孩子的秩序感得到满足时,他的内心就是平和快乐的,当孩子处于他认为的正确秩序环境中,他就会感到巨大的安全感,反之,孩子就会不安、迷惑甚至焦虑状态。

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安全渡过秩序敏感期

1、要有耐心,理解孩子的秩序感

家长们应该明白秩序感敏期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不要按照成年人的视觉看待孩子发脾气,甚至为孩子贴上“固执”、“任性”等标签。如果家长们不了解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特殊心理和行为,误以为孩子是任性、固执,甚至打骂孩子,那么,就会破坏孩子的秩序感,扼杀了孩子的自律感的萌芽。

孩子哭闹时,家长们可以尝试深呼吸,使自己先平静下来,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述求。当我们问清楚孩子哭闹的原因,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要求,不要觉得他们在无理取闹,告诉孩子当秩序被打破时应该如何去正确表达。

2、要以身作则,尊重孩子的秩序

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正确学习的榜样。孩子的模仿学习能力很强,父母通过自身行为来教育引导孩子,比用语言指挥更有效果。

比如玩过玩具后,要收拾好;回到家要换拖鞋;饭前要洗手等等,家长们自己要先做到,而不是自己都做不到,却要求孩子去做。

3、要正确引导,建立合理的秩序

如果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秩序,父母不要嫌麻烦或者觉得孩子做得不太好,强行破坏孩子的秩序感,强迫孩子去接受大人的要求,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孩子总是被否认,会让孩子失去自我,没有安全感,长大后会害怕父母,害怕老师的管教。

父母希望孩子做什么,应该合理引导,而不是控制和包办。生活中,很多非原则性的事情,在一定的前提下,家长们不妨适当地退让妥协,尽量满足孩子对事物固定秩序的追求。

但要注意,不管任何时候,孩子的行为都不应该伤害自己或者他人,这是底线。

总之,2岁到4岁是孩子对秩序感性最强的时期,也是帮助孩子树立规矩,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家长们做好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