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10年一“梦”,难懂的不是电影,而是人生

2009年传奇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科幻电影《阿凡达》上映,这部影片以27亿美元的票房,打破了1997年同为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影片《泰坦尼克号》保持的影史票房纪录。很多影迷把《阿凡达》的成功,定义为3D电影的元年,这部影片之后,电影正式进入了3D时代。和有声电影、彩色电影一样,3D的加入,是电影行业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创新。电影自诞生以来,从默片到有声电影,有黑白到彩色电影,从4:3到宽银幕,等一系列的技术革新,是电影人希望通过大银幕能够和观众更好的交流,能够在银幕上给观众呈现一个更为真实可信的梦境世界。

但是无论技术如何演进,观众们潜意识的总能识破影片中的破绽,因为我们从电影的制作而言,所有银幕上的故事都是能工巧匠的电影人,通过摄像机以及后期剪辑创造的幻想。而银幕上的故事来自何处呢?来自于历史书上的记载?来自于文学家们的小说?对于这个问题,熟悉电影的影迷,答案一定的否定的。银幕上记录的故事,其实更像是电影人通过影像、声音、光线、所幻化出的梦境。而电影人最大的成就,莫过于通过巧妙的影像,精妙的故事节奏,将他们幻化的梦境,植入到观众的意识世界里。

就在《阿凡达》上映一年之后,就当所有的电影人朝着3D努力奋进的时候,当代另一位伟大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用2D影像创作了一部名叫《盗梦空间》的电影。和电影技术狂人卡梅隆不同,诺兰是一位偏执的电影哲人和艺术家。卡梅隆震撼到观众的是他的影像,而诺兰震撼到观众的,则是他影像之下的梦境。卡梅隆震撼到了观众的眼睛,而诺兰则真正地将影像潜入到了观众的梦境潜意识当中。

在2010年诺兰的《盗梦空间》上映后,许多影迷惊诧于诺兰制作电影的功力。这部开拓性的影片,把梦作为描述对象,并通过梦这一素材,诺兰将影像的深度,植入到人的潜意识之中。跟随着《盗梦空间》的故事,观众们仿佛也进入了自我意识的深处。在这部影片上映后,即便是许多资深影迷也表示这是一部晦涩难懂的电影。但是历经10年的岁月,当平行空间,时空穿梭,已经成为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创作元素之后,我们再回看《盗梦空间》这部电影会清晰地意识到,这部包裹着科幻、悬疑外壳的电影,其实讲述的对象并不是梦境和意识本身。

在《盗梦空间》中,梦境和潜意识不过是诺兰用来讲故事的素材。诺兰利用筑梦师这一独特的职业,为观众在银幕上打开一个貌似神秘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诺兰看似带领观众穿梭于奇幻梦境当中,实则诺兰通过“盗梦”的故事,在银幕上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意义的探讨。从唯物主义的角度而言,梦是不存在的,但是从意识层面而言,梦又是做梦者潜意识的表达,所以梦境,就像现实中做梦者的镜子,能够从中窥探到做梦人内心深处的潜意识。

而在这份潜意识里,是做梦者对于自我和这个世界的认知。对于世界而言,世间万物都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但是对于个体而言,世界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意识元素。从后者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世界都有所不同,比如影片中的主角筑梦师柯布(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在他的世界里,已故的妻子和孩子,是他永远绕不开的心结。在他和妻子可以永恒厮守的梦境里,柯布挂念着仍然在现实生活中的一双子女,而在现实生活中,已故的妻子又是柯布永远绕不开的心结,这一点在柯布底层的梦境中就得以反复体现。

而人生呢?其实更多的便是在梦境和现实中的挣扎,在梦境和现实之间,是无法完全形容和定义的自我。而大多数的人生,其实并不是挣扎在生活的苦难中,而是挣扎在现实的自我处境,和梦境中对人生的向往之间。这一切,被诺兰用超现实的影像,以及逻辑结构紧密的故事,展现在了影片《盗梦空间》中。诺兰的科幻电影继承了斯坦利库布里克关于生而为人的哲思,以及雷德利斯科特关于人类科幻进程的反思。

和许多科幻电影不同,《盗梦空间》带给观众的绝不仅仅是天马行空的猎奇心态,也不单单是停留在认识层面的交流。这部电影而是通过对几个人梦境的潜入,继而带动观众在潜意识层面对自我人生的思考。而这其中,目标费舍这个角色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影片中费舍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反派,他只是盗梦者们的目标。而这次任务的目标和以往造梦师的任务有些不同,以往造梦师是潜入梦境中获取情报,而这次他们是要为目标费舍植入一个意识。

这个植入意识的任务,便成为了诺兰带领观众,在他银幕中影像里的意识之旅。随着梦境的层层深入,人们开始窥探到费舍和父亲的关系,这个表面上看上去富甲天下的富二代,内心深处潜藏的,却一直是父子之间沟通的缺失,从而造成他意识层面的自我怀疑和否定。而就这么一个简单的细节,诺兰却延伸出一场盗梦大戏。在这场大戏里,其实主角并不是费舍,而是筑梦师柯布。

柯布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他一直藏在了关于妻子的深深内疚当中。这次完成任务的救赎之旅,其实也是柯布在盗梦任务中自我发现之旅。在影片的最后,作为梦境标志物的陀螺依旧旋转,观众们从这个细节无从分辨银幕上的故事存在于梦境还是现实。然而这也不正是我们很多人的人生吗?在我们的意识里,我们每天纠结的问题,是我们所能改变的吗?在现实和梦境之间,我们真的能够辨析清楚吗?

正如《盗梦空间》中的故事一样,我们每个人真的能够分清梦境和现实,理性和感性吗?其实在这部影片中,真正复杂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导演试图用一个看似复杂的故事,清晰的解读出人生在自我实现和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误区。究竟现实和梦境那个才是人生追逐的真谛,究竟那一部分才具备人们倾其一生的价值。这一切都在那个旋转的陀螺中,这一切答案也并不在电影中,而深藏在每个观众的意识深处。

​诺兰的10年一梦,难懂的不是电影,而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