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心得之:情理如何动人

·认识误区:高考作文只是考套路?

关于高考作文流行着这样一个说法,说高考改卷的时候,改卷老师一般只用十几秒的时间阅卷,所以一般只能看头看尾再看看字好不好看,就给分了。于是市面上常流行一些所谓的作文速成法,大多认为不需要把文章结构和词句弄得多好,而专门教一些关于如何把首尾雕砌好的路数。

其实,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低分作文的典型:对材料的解读理解出问题了。老师阅卷一般用时很短,这条材料是没错的,但是这个并不构成问题,因为基本上八九成以上的作文用十几秒是足以判断一篇作文的好坏的。这里面牵涉到高考作文究竟要考什么的问题。

如果你还在认为“作文是考文采好不好,文采好不好是看词句优不优美”,或是认为要“语不惊人死不休”,堆砌和炫耀一些别人不知道的知识和名言,那你就把作文和“文采”二字的档次给拉低了。高中作文考试真正的学科思维,是要考校学生讲述事情和论述情理的思维和能力,而且你会发现这种表达的思维和能力,对于学生以后无论是做研究写论文还是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看待和理解事物都是十分有益有用的。

那么这种思维和能力体现在作文中,是什么样的呢?什么才叫好呢?

首先是情理动人;其次是思路清晰;再者是语言流畅;最后才是词句优美。当然,书写的美观是自不待言的,至少要做到干净整齐,让人能一眼看清你在写的是什么字。



·作文的情理能打动人的关键在于是否有足够的层次

一篇好的作文,如果能做到所述情理能打动人,即表达出来的情感令人共鸣、说出来的道理令人信服,那就已经必然是基准线以上了。而偏偏绝大部分作文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所表达的情理过于平平乏味。

大部分老师针对此的辅导思路是要学生背各种各样能出人意表然而却连学生自己也完全不熟悉的名人名言,以此来套用各种各样的作文主题。关于这个路数,我们只需要问一句,我们平常会被这样的名人名言打动或说服吗?或者说,我们被某些名人名言打动或说服,是因为我们以前没听过它们么?

不,真正的关键在于这些情感表达和道理论述,是否有足够的层次。

比如同样讲勤奋练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大部分人可能会举“闻鸡起舞”“悬梁刺股”“一万小时定理”这样的事例来说事,这些事例是否被用滥了其实不是关键,而在于举这些事例时所指向的观点如下:

“他们很勤奋,他们成功了,所以勤奋才能成功。”

这种观点范式的思路层次显然是有问题的,一来浅薄,二来叙述和论证逻辑不对,那这样呈现的文章怎么可能动人呢?

因此,必须要从思维层次上先走下去。比如不断练习可以变成一种习惯,而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可以成就人生。这种层次的道理,已经是一个完整结构的论述,但大部分人都能触及,可以算是作文的基准线吧。但还是达不到我们所想要的真正打动人。



但是不要紧,只要再深入多想一步,作文就会开始动人了。那就是,我们在进行练习和学习时,我们是在走向什么样的生活和人生状态?从这个层级出发,你已经可以在作文里谈及所有人都绕不开的人生安身立命的问题了,此时你会发现作文有太多面向可以写了,而且都能写得动人而不离题。比如,你身边可能有这样的长辈,他只是个泥水匠,因为他泥水工夫很好,使他在工作中受人信赖,进而影响他在生活中也养成了一种值得信赖的品质,因为这种品质他把家庭和个人生活也照顾得很好。

那么,再想想,有没有更深更远的思路层次?比如,人类社会之所以超越其他物种,是因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已经愈发地被这些超越于人类自然性的知识所占领,于是人需要掌握越来越多的超出自身先天能力以外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进行社会生活。因此,人们也被驱使着需要进行越来越多的练习和学习。但是,练习和更好地生活之间如何取得平衡呢?真的只需要一味练习就可以了吗?如果你能想到这一个层级,并且把它提炼和完整论述出来,那么你已经是完全意义上地完成了高中语文的训练了,改卷老师没理由不给你高分。

因此,要写好作文,比背名人名言和作文素材更关键的,是这种思维层次的训练。所以,在这里不仅仅是要说说作文的一点“速成法”心得,而是希望能真正地帮助学生理解作文考试所本源的教育思路和目的。



·其实我们的高中一直在学习思维层次

是不是感觉这种所谓情感和思维层次的训练很难啊?其实不然,我们整个高中的其他学科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做这种训练。比如数学,相比于教你使用公式和工具的初中阶段,高中阶段更看重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比如历史和政治,并不是仅仅要让你背题,而是要培养学生在广博记忆基础上进行组织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考的作文题,一般是给出一段材料。实际上要考校的,就是看你能否从这段材料出发,一层层地推及出一种深入的情理以及背后的观念和观点。这样比喻也许不准确,但是数学好的同学其实不妨把写作文看成是一个思路推理的过程。这种思维训练,平常做多了,作文的开题和情理的表达自然会有足够深的层次,而变得动人。



·中西方文化思维层次差异的启示

我们到高中为止所学习的一切知识和接触的所有观念,大概可以分成中西方两大思路来源,并且比较接近于西方文化的思路。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路,是从人自身不问自知的体验出发,来一层层推及和形成各种各样的思想。比如孔子的仁和孝,是两大基准点,那为什么要仁和为什么要孝,被认为是不需要推理分解的,而是人作为生活于社会中的人,自然会与人发生关系,且希望这种关系向好,即仁;而人从家庭生活中成长起来,自然会想要孝亲。

所以,中国人传统写文章,更喜欢推及和营造一种氛围,让人不自觉地进入这种氛围,在这个氛围中认为这个情理是理所当然不问自知

的。

而西方文化的思路,是从一个确定不疑的概念出发,经过一套严密可证的形式逻辑来形成的。所以,追求最初预设概念的确定不疑,是其根本。而常常又是对这个确定不疑的怀疑,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比如对实数的怀疑产生了虚数,对牛顿三大定律的怀疑产生了量子力学。任何一个我们听起来理所当然的观点,西方文化的思路是希望可以找出那个最初的概念。比如我们都会说偷窃是可耻的行为,可是我们在评判偷窃的背后同样有一个最初概念,即需要大家都认可财产私有制。



我们在写作文时也是这样,要尽可能地从你的观点中找出那个背后观念,那么你的文章就有了层次,而变得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