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神探加賀恭一郎初登場,誰的青春不迷茫

阿部寬30年鐵粉的我,自然也是加賀恭一郎的書迷,曾在2011年首版時讀過畢業這本書,那個時候懵懂的我,確實沒讀懂這本書,10年後成長的我再讀,才讀出了畢業的精髓。



畢業是加賀恭一郎系列開山之作,也是東野圭吾青春推理小說的代表作之一。畢業這本書無論是對於喜愛加賀的讀者來說,還是對作者本人來說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加賀系列作品出版至今,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東野圭吾文壇初出茅廬的80年代,1986年的畢業和1989年的沉睡的森林。在加賀系列初始階段的加賀恭一郎還是個有血有肉的人,曾經青春迷茫過也在成長過程中品味過人生的苦澀,還曾經因為不知道該說性格不合呢還是命運註定失戀過兩次。第二階段是90年代東野圭吾寫作高峰期有佳作也有不少爛作階段。1996年的誰殺了她和惡意,1999年我殺了他,2000年只差一個謊言,這四部小說就是東野圭吾寫作生涯中著名的謊言四部曲了,讀者評價甚高卻沒有收穫太多的文學獎項。四部曲大反傳統的把名偵探加賀是作為一名配角反派登場,以揭穿罪犯主角的謊言為己任。這個時期的加賀已經進化成為絕對不能在他面前撒謊的神一般完美無缺的刑警。第三階段就是東野圭吾收割各大獎項的收穫期了。這個時期的加賀系列也因為新參者的成功一舉成名,2006年紅手指,2009年新參者,2011年麒麟之翼,2013年祈禱落幕時。最令人矚目的2009年新參者小說獲得日本國內重要小說雙獎這本小說了不起和週刊文春推理小說第一名,奠定了新參者在日本推理小說界崇高地位,次年由阿部寬主演搬上電視屏幕更是紅透到日本國外,加賀恭一郎終於超越東野圭吾筆下的另一位神探伽利略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名偵探。加賀系列也終於苦盡甘來告別了90年代謊言四部曲叫好而不叫座的尷尬境地,進入到全盛巔峰時期,在一衣帶水的中國更是刮起來一陣加賀旋風熱潮。


受到加賀系列熱潮帶動,南海出版社於2012年出版加賀恭一郎的首部作品畢業。我第一次知道這本書還是2010年看阿部寬的新參者時加賀恭一郎的簡介,加賀恭一郎首登場於雪月花殺人事件,這個原著名字給我的印象遠比畢業這個名字更印象深刻。令人遺憾的是南海出版社只截取了原版名字的開頭畢業,而省略了雪月花殺人事件。南海出版社的這個取捨我還是十分認同的,畢業才是這本書的核心。這本書自始至終是青春小說,只不過沒有了雪月花殺人事件這幾個字少了很多傳統經典的青春推理小說味道。


畢業這本書在國內的評價很低,豆瓣只有7分左右,甚至比東野圭吾的一些爛作評分還低。這個原因主要是畢業這本書是本質上是青春小說,推理只是小說虛偽的外表。優秀的青春小說必然是與時代結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真實地反映當時的社會風貌。畢業出版於上世紀的1986年,至今都34年了。國內讀者讀書有個不好的習慣就是讀書從不分析考慮出書的時代背景,更喜歡用當代的視角思維過度解讀過去的書。要是以2020年的思維去讀這本書,怕是什麼青春的味道也讀不出來,更品味不出東野圭吾的青春推理小說魅力,最後就是看了一本算不上精彩的推理小說。


畢業這本書真實地反映上世紀80年代日本社會鉅變對青年人道德價值觀的改變。也許東野圭吾寫書時未曾立意寫一本社會派小說,但在他寫作過程中不自覺的帶入了自己對當時日本社會的敏感認知,書中的推理我個人認為絕對是社會派而非本格派。雖然書名是本格派特點鮮明的雪月花殺人事件,XX殺人事件可是傳統不能再傳統的本格派名字,但我讀後心中感受到還是主人公們對青春的告別。書中探究的還是殺人的動機,究竟是誰先從青春畢業背叛了友情,而遠非雪月花殺人的手法。殺人動機,為什麼而殺人正是社會派的精華所在。書中兩起殺人事件,扭曲人性的元兇就是當時日本社會的巨大變化,如果不考慮當時的社會背景,怕是白浪費了時間。


書中難以理解的情節,因為祥子一次豔遇得病,愛人藤堂就要殺人嗎?這是所有讀者心中難以釋懷的疑問。藤堂因為被傳染皮膚病就會失去大好前途所以無法容忍愛人要殺人嗎?這太荒唐了吧!書中從未寫明到底是什麼病有如此巨大的威力,能讓祥子崩潰能毀滅藤堂的前途。如果去探索80年代的日本社會,就知道當時發生了一件大事。1985年日本發現首例艾滋病確診患者,艾滋病的出現在當時西方式生活開放的青年人中產生一股恐慌。書中祥子如何脆弱,就因為一夜情後的皮膚瘙癢就精神崩潰感到末日來臨,無疑東野圭吾1986年出版的這本書暗示祥子懼怕恐懼的就是艾滋病,不僅是書中的人物惶惶不可終日,現實中的日本年輕人也因為80年代艾滋病的科普不足,艾滋病末日恐懼成為了社會熱點事件一直延續到90年代。


第二處難以理解的情節,毀滅六個人友情的導火索是若生的工作問題。若生學業出色,又是運動健將,雖然不是從日本頂級院校畢業,也是一流大學畢業生。就因為哥哥是學生運動的積極分子,若生在社會上就被歧視,找不到好的工作。當代人怕是怎麼讀也不會明白的。80年代日本社會經濟進入到高速路,學生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不僅有西方式的開放生活,還有左翼運動極端化,極端學生運動進入到最後的高潮期。1986年,兩名日本赤軍成員在印尼雅加達的一座酒店內,向日本駐印尼大使館發射了兩枚迫擊炮彈。同年,赤軍成員又在雅加達炮擊了美國駐印尼大使館。書中東野圭吾暗示若生的哥哥參加的正是赤軍。哥哥是赤軍分子,意味著弟弟若生一輩子就被打上了恐怖分子的烙印,在社會上無處安身。愛人江華所能做的只能犧牲朋友間的友情,換來若生進入大企業重新做人的機會。艾滋病和赤軍無疑就是1985年-1986年對日本青年人影響最深遠的社會事件,也正是那個時期日本大學生獨有的青春時代烙印。書中通過兇手的動機揭露出時代社會事件,這才是畢業這本書最偉大的色彩。


談完時代背景,我再聊聊書中人物。初登場的加賀恭一郎,因為父親的原因沒想過要做警察,和所有年輕人一樣已經勾畫好了畢業後的人生路,向沙都子告白與喜歡的人在一起,從事穩定的工作做一名教師。說一句題外話加賀與父親的誤解隔閡從1986年第一部延續到了2013年的祈禱落幕時長達27年,這裡就不知道東野圭吾是不是在寫第一部時就計劃好了最後一部以加賀父子的化解父子隔閡作為收場呢?大學時期的加賀老成持重給周圍人安全感,又按照自己的步調行動貫徹自我正義,這也是所有名偵探所必備的品質。畢業從開始就定下了加賀系列的風格,讀者很難窺見加賀內心世界,為什麼加賀一定要查出真相呢?放過藤堂說明加賀肯定不是為了伸張正義,更不會是什麼名偵探的本能驅使。也如同加賀系列寫作風格一樣,同樣本書有個人物代表加賀內心的世界,那就是加沙子。女主角沙都子才是本書第一主角,她執著於尋找真相,是因為她相信六個人中沒有人會背叛友情,她想知道為什麼人會改變會背叛。加賀恭一郎何嘗不是如此呢?加賀、沙都子、波香都沒從青春中畢業,單純天真的相信友情的無價,想查出真相證明世界還是他們青春時的樣子。


祥子簡單又不單純,看似是三個女孩子中最保守最單純的,可就是這樣的祥子也被開放的時代傳染。在一次外出遊玩中發生了一夜情。祥子對於背叛男友也自責痛苦過,但很快也被艾滋病的恐懼取代。祥子最後的悲劇結局也許是傳達東野圭吾的觀念,年輕人的放縱開放總會得到懲罰。祥子沒有去醫院檢查,最後壓垮她的是唯一能依靠的愛人無情地拋棄。那個時候祥子才明白愛人根本沒有原諒她,即使去醫院檢查沒病最終的結局也會是被拋棄。東野圭吾所寫藤堂獨白給讀者的心靈震撼遠遠超過了加賀的推理。加賀的推理根本就是錯誤的,祥子是自殺而不是他殺。藤堂親眼看著祥子凋零死亡,作為戀人的他內心沒有痛苦悲傷,反而慶幸不已認為這是最好的結果。用他的話說:我自己都沒有發覺,我並沒有原諒她。通過藤堂的獨白很清晰表明,藤堂不救祥子是因為不原諒戀人的背叛。既然沒有殺人案件,那加賀推理的藤堂憂慮被祥子傳染影響自己大好前途的殺人動機也是徹頭徹尾的錯誤。在從青年步入社會的人生十字路口,藤堂的才華被學院權威賞識即將步入成功的人生道路。在此重要時刻,藤堂拋棄祥子是認清了祥子不是表面上看的那麼單純保守,曾經背叛自己祥子配不上成功的自己。藤堂最後時刻的懊悔絕非是因為拋棄祥子,而是沒有在祥子坦白時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沒能在最合適的時機挑明事實等於是藤堂自己殺死了祥子。


波香和祥子是相對的,表面上看起來生活開放對所有事毫不在乎的波香,其實是六人組中最純粹的人。就因為和父親賭氣,所以把自己的一生都壓在劍道上了,冠軍成為她青春畢業前人生唯一的目標。最關鍵的一次比賽中被設計陷害輸給技不如自己的對手,波香心中燃起了復仇的火焰開始追查真相。當她查出是最好的朋友是罪犯時,她內心的憤怒可想而知,那個時刻祥子從青春畢業了,她不再追查祥子真相,波香不再相信友情,也放下了友情。波香得死正是全書的高潮雪月花殺人事件。波香為了報復拋棄友情與藤堂聯手時,悲劇的結局就已經註定了。波香得死比祥子的死更加的無辜,祥子多少有自作孽不可活,而波香呢?只是因為被怒火衝昏頭腦或是從青春畢業選擇了相信藤堂才最終慘遭毒手嗎?波香得死只留下扼腕嘆息。


南澤老師和她茶道老師身份一樣,代表了日本的傳統古典。祥子因為背叛戀人苦惱找南澤老師尋求人生指引時,南澤老師讓她隱瞞一夜情,從結果來說是對的。南澤老師人生閱歷把人性看得很透,隱瞞真相的祥子才能和藤堂幸福的走下去,不幸的是南澤老師並不知道那種病。波香被殺時,南澤老師因為太瞭解學生的人性了,清楚唯一有殺人動機的只能是藤堂。之所以包庇藤堂,大概是因為都是她的孩子,母性都是自私的,波香已經給死了不能復生,只有盡全力保護活著的藤堂。她太瞭解藤堂了,自尊心極強藤堂的不會選擇失敗贖罪去坐牢。相比之下青少年的加賀根本不懂好朋友藤堂,他想當然的認為推理出真相後,藤堂也許會為了祥子和波香贖罪去自首。如果當初的加賀換做是結局中蓄滿鬍鬚已經從青春畢業的加賀,是依然堅持真相,還是會和南澤老師一樣選擇埋藏真相呢?讀者不得而知,只是從青春畢業後的加賀一定更瞭解朋友真實的想法,而多一個選擇。


加賀恭一郎是一個過於貫徹自我理想缺乏人生樂趣的人,從畢業開始就未曾變過。加賀的人生準則就是無論遇到什麼事都會貫徹原則到底一刻也不會鬆弛。書中劍道高手對於加賀劍道點撥,讓他學會放鬆,他卻始終不得要領。劍道如人因為加賀就是一個這樣的人,註定無法改變。作為伴侶加賀肯定不是好的選擇,這也是加賀的戀情總是無疾而終的原因吧。加賀系列細細品讀,配角總是綻放出各種各樣的魅力,作為主角的加賀反而暗淡許多,除了不能在他面前撒謊外,我實在想不出加賀恭一郎令人動心的魅力了。過於追求完美沒有人情味加賀恭一郎,這也是所有加賀系列配角的戲份永遠比加賀多的原因吧。



藤堂最後沒有把自白寄給加賀,只是寄了一個空信封。因為藤堂更瞭解自己的好友加賀,不想顛覆加賀的命運,永遠不知道真相的加賀才會最終走上神探的人生道路上,如果第一次推理就徹底失敗,加賀只會淪為平庸過著平淡的人生。友情終究敵不過社會的冷酷,成年人都會選擇犧牲友情換取自身利益。波香、加賀、沙都若生、華江、藤堂看清了世界的真相,告別了青春時代,迎接他們的只有永久分別的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