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诗 | 读先生绝句如见先生画——李日华

“霜落蒹葭水国寒,浪花云影上鱼竿。画成未拟将人去,茶熟香温且自看。”

这是李日华的一首绝句,前两句与所有题画诗一样,生动的描绘出了一幅画面:让人心静的水国寒,让人心动的浪花云影。最妙的是画外的描述:画已画完,还差首诗就完成了,却先“茶熟香温”自己观赏一番。画里画外的描绘,生动有趣。

李日华(公元1565~1635年),字君实,号竹懒,又号九疑,浙江嘉兴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卒于明毅宗崇祯八年,年七十一岁。万历二十年(公元一五九二年)进士。性格淡泊和易,工书画,精鉴赏,与董其昌、王惟俭齐名,并称“三大博物君子”。李日华的画不好找,这片文章主要是引出李日华题画诗的精妙,大家试着从他的绝句中去勾勒出一幅画来,将会是一次不错的体验。

“黄叶陂深隐钓舟,蓼花瑟瑟水悠悠。鸬鹚睡熟渔翁醉,偷取潇湘一段秋。”很喜欢这首题画诗,反复反复的读着让人不禁进入画境。引用下学术界对题画诗的看法:题画诗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它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相互映发、丰富多姿,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感,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

"云去兰亭雁影孤,冻痕淅淅上蘼芜。嘘呵滴得梅梢雪,为写江千特别图。"喜欢李日华的题画诗,他不仅恰到好处的将心融到画中,也将画作者的情表露出来。这幅画融入的是“孤”寂的心,但画外的作画人却在“嘘呵”“江千”之间,激发了一种豪迈奋起之情。画与画外的对比,作者心与情的调和,无不历历在目。

“黄石堆墙竹扫云,涧流花落去纷纷。读书声到樵人耳,树拥峰回又不闻。”“竹扫云”,后露出朗朗乾坤,“去纷纷”描绘的时间的不可挽留,让人感受深刻。"樵人”听到读书声,向往读书人,但是树拥峰回又忘了读书。李日华的每首题画诗都是这么值得让人玩味,构思的巧妙,让人叹服李日华的才思敏捷和学识丰富。

“江上孤吟欲暮天,一舟横渡草芊芊。柳花飞尽黄鹂哑,只好低头听杜鹃。”李日华写了很多题画诗,读他的诗,不用看画,就好像先生的画全都挂在眼前的墙上。不仅画有了,连看画的心情也有了。“只好”低头听杜鹃,你能玩味出什么样的味道了。李日华的诗里有画,有人,读他的诗是我们现代人理解古人作画的意象的指航灯。反复吟诵李日华的题花诗,是我们走进国画的一条捷径。

李日华朗朗上口,意味深远的题花诗还有很多:

烟中浦溆出复没,霜外柳枝疏又斜。秋色不禁初到眼,偶因洗砚立平沙。

卜筑新开水竹扉,日斜烟树望城围。数声柔橹苍茫外,多是寻僧访鹤归。

石田茅屋入云峰,一带清溪漱玉龙。隐者近从王屋至,天台移得小虬松。

雪后茅堂护晓寒,酒余呵笔佐清欢。不须更簇闲花草,冻柳梢云已耐看。

雨寒松阁恣高眠,梦入金庭陟紫烟。七十二峰多忘却,听泉刚记到先开。

......

李日华曾经写过这样的话:

“顷在贡院中,偷读古人书。意味浃心,有欲起舞者。大都古人不可及处,全在灵明洒脱,不挂一丝,而义理融通,备有万秒,断断非尘襟俗韵所能摹肖而得者。以此知吾辈学问,当一意以充拓心胸为主。”

很喜欢先生的这话,闲来总会读上一遍,就仿佛会有甘露沁入心脾"而想起舞”。这段话还告诉我们:“当一意以充拓心胸为主。”我们的工作,生活都会带给我们内心不一样的感受,艺术作品也同样会带给我们内心一种感受。

我们应该记住这种感受,跟着艺术家,让这种感受得到升华,充拓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