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让女儿上大学,目的却不是找个好工作

要知道科举制的起源,就是用来选拔官吏的。给你一个合理合法努力的理由,而不是整天想着要造反。

而扩招前的大学生,那享受的是干部待遇。所以我们对于北大才子去卖猪肉的时候,才会感到格外震惊。

而现在的大学生,真的是四条腿的蛤蟆满地走。大学成为选拔优质工人的过滤器。越重点的大学越是这样。

引力这种东西是很可怕的,除非达到一定的逃逸速度,才能彻底摆脱。

所以在一片“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国都不怕”的疯狂应试考试中,只有上海推崇学好外语就够了,其它无所谓。

要么直接去国外,要么在上海的外企。这种理念,可以说吃尽了20年左右的开放的红利。

而其他地方理工科出身的学生,则成为苦命的老黄牛的工程师。

不过这波人中还能够有人觉悟,造就了一波民企,自己则作为老板吃尽了一波工程师的红利。

那么现在呢?你会发现,以前学习不太中用学了体育,美术,音乐的特长生,成为了孩子的课外班老师,照样可以风生水起。

工程师们辛辛苦苦加班的钱,照样要拿给这些人。

以前学习996,现在工作996,老实人的回报永远不会多,永远不会逃出引力的束缚。

我会让孩子拼命刷题,也不会放松这些课外的爱好。因为只有工作的一生是不完美的,而没有工作可能更要更惨。

只有这些爱好才能让工作之外的生活更加完美,也才能更好地工作。

工作与爱好都是自己的能力圈,才能接触到类似圈子的志同道合者。

学校的作用与其说是提供知识,格式化洗脑。但是毕竟各方面都有限,最重要的东西,绝不是从学校里有限的听说中获得。



各级学校一直到大学,更是一个终极的过滤器,过滤三观,过滤智力。

最好的教育要靠自己,所谓的家学大概如此。

学校里提供的东西,只为你的人生拼图提供材料。需要的就加进来,不需要的就毫不犹豫的抛弃。

全盘接受,只能拼出一个四不像,成为别人的仓库。

最后,工作的部分,最好的工作就是为自己工作而不是给人打工。这一点,不是大学里能够教育的,只能靠家里的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