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塑造的中国新乡村人物写实画


郭文松的作品以反映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生活为主调。笔墨缄默沉稳,厚重结实,以其坚实的造型能力和人物神情入微的写实画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外在形态和内涵精神的统一,体现其驾驭笔墨的超凡能力,每一个观赏者在其作品前都能产生强烈共鸣。



郭文松:1950年生,河南洛阳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6--1988年就学于西安美术学院,师从刘文西、石景昭教授,清华美术学院高研班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研修班导师,原北京市海淀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顾问),北京国风书画普教学会副会长,近年来有近20余幅作品参加由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美展,二幅获全国最高奖。



2010年12月作品《疙瘩岭的守望》入选中国美协全国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

2011年4月作品《农家日子节节高》入选中国美协全国第八届工笔画大展;

2012年4月《农闲时节》入选中国美协锦绣中原全国中国画展;

2012年作品《觅》和作品《清白赋》入选中国美协八荒通神哈尔滨中国画双年展;



2012年8月《曾记当年春耕时》入选中国美协翰墨心象全国中国画作品展;12年1月《老宅门》入选中国美协全国第三届工笔山水画展;

2012年12月《故乡的云》入选全国首届中国画学术展;

2013年9月《月是故乡明》入选中国画学会《绿色和谐第四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3年10月《清韵之二》入选中国美协《庆花博纪念恽南田380周年全国花鸟画作品展》;



2014年8月《清韵之三》入选中国美协《金陵文脉--全国中国画展》;

2014年4月《惜别一》入选中国美协全国第四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

2014年9月《惜别》入选中国美协《翰墨齐鲁首届全国花鸟画展》;

2016年《童年记忆》入选中国美协《丹青扬州》全国画展;

2016年《悠悠岁月》入选中国美协《翰墨青州》全国画展;



2016年12月,《寻寻觅觅》参加中国美协《工在当代》第十届全国工笔画展获最高奖(入会资格),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2017年《馨.家园》参加中国美协《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全国美展获最高奖(入会资格),并于2017年6月23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2017年4月《寻寻觅觅之二》参加中国美协《悲鸿精神》全国画展。



所谓的“画人难画手,画树难画柳”,就是说越是熟悉的东西越难画,可同时也反映了一个人对生活的领悟能力,只要心细一点儿再细一点儿,总能看出其中的神韵来。郭文松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为了画出神韵而常年扎根在基层的画家。



郭文松先生1950年出生在豫西一个贫穷的山区里。父亲爱好画画,聪颖的郭文松继承了父亲对美的鉴赏能力,自小便对绘画和音乐表现出了超常的天份。在农村这个大环境中,他耳濡目染了真实的农村生活。



大学毕业后,更是每年把大把的时间用在跟农民的交流中:秋收了就到地里去;收麦了就到麦场上;下雪了就到沟边农户家坐坐;夏天,可以和光着脊梁的老农们聊天;冬天可以和围着头巾的大娘们唠嗑。



这些都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日久,集了很多创作素材,于是出现了《柿子红了》、《窑魂》、《山那边》、《又一年》、《豫西老农》、《三彩人生》等一幅幅拨动心弦、受到社会认可的乡村人物写实画。



郭文松从他年幼时,就喜欢音乐、美术。十六、七岁时赶上“文革”时代,在村大队搞“红化”,几十平方米的毛主席肖像,画在农家墙壁上,就一个人搞定。后来,成为国家专业美术干部。



1986年创作的国画《路》,参加全国六大古都中国画展,南京日报、洛阳日报均撰文载誉报道,并做了人物专访。这也是郭先生最为骄傲的人生经历之一。同年,他走进了西安美术学院学习深造,在诸位前辈导师的精心指导下,他领悟到搞艺术并非那么简单。



于是坚定信念要从头开始,素描、色彩、人体等等,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把基本功打得更加扎实。几年下来,他的作画风格逐渐形成了国画人物写实,走向了专业人物画创作的道路。



大学毕业后,郭文松回到故乡,孜孜不倦地把自己的所感所悟付诸笔端,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朴实的劳动人民形象。郭文松的人生经历并不复杂,似乎一直“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但正是在这条中原乡间小路上,让大家看到了一幅幅中国新乡村“清明上河图”。



郭文松先生的中国新乡村人物写实画,就反映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农村最根本的现实,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那些间接为祖国做出贡献的老人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