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秀古—天津美术学院贾广健硕士研究生师生作品展在石家庄开幕


师生传承犹如传火于薪,前辈传给我们思想、技能、美的感悟,后辈加入自己的创造,如此薪火相传,便使得艺术之光永远闪耀。11月17日,由中国国家画院青年画院、贾广健艺术馆主办,石家庄麓美术馆、艺庐美术馆承办,北京美媒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协办的“文新秀古——天津美术学院贾广健硕士研究生师生作品展”在石家庄麓美术馆举办。展出了贾广健及其43位学生的130余幅作品。涉及花鸟、山水等题材,涵盖了工笔、写意、没骨等多种形式,以一个完整的面貌呈现了贾广健从教20余年的教学成果和艺术理念,以及学生们在传承师学中所体现出的中国花鸟画新气息。


河北省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群生致辞


河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徐福厚致辞


石家庄麓美术馆馆长吴永辉致辞


学生代表刘璐璐发言


贾广健致答谢辞


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崔强主持开幕仪式

“和而不同”是这场展览带给观者最大的感受,尽管面貌上各不相同,却在传神造境的精神上、在清新、古雅的审美趣味上表现出一致性。纵观近年来大多数的师生展,最常出现的是面貌雷同的现象,但此次贾广健硕士研究生师生作品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在教与学上,也会展现出一个理想的状态。

对此,贾广健通过他教学体系的搭建,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给我们提供了答案。贾广健表示,中国画的学习是由“法”致“理”,由“理”致“道”的修炼。“在研究生的教学层面上,我特别强调对传统的研究、对技法的研究、对写生的重视。写生是认识自然、感悟自然,逐渐形成自己语言的阶段,这是基本的表达能力的建立,之后再挖掘出每个人个性的东西,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在这个过程里,最重要的不是强化个性和创新,而是要先消化传统、消化老师的东西、吸收当代的元素,之后形成自己的独特性。”贾广健说。



开幕式现场

从展览上,我们可以看到贾广健及其学生对于传统中国画的注重,他们从中汲取养分,承袭传统笔墨的技法,还有几分文人气息的简淡素净。这就像根基,奠定了他们坚实稳固的绘画基石。如同河北工笔画学会会长朱兴华所说:“贾广健的画能够让我想起清代的恽寿平,但我又非常不愿将两人作比较。恽寿平在他所处的时代将花鸟画的没骨提升到了一个全新高度,给后来的花鸟画增添了一个形式。贾广健的绘画是受了恽寿平影响的,但他却是承前启后的,有了新的发展。他代表了当今花鸟画的一个新高度,他的绘画是符合新时代的审美的,是按照今人的需求进行绘画创作的,所以我认为,表现了时代审美才是贾广健绘画中最优秀的东西。”


展览现场

河北省美协副主席、河北传媒学院艺术学院院长蒋世国也表示,此次展览以“文新秀古”为题,秀古是中国画的技法,从这些学生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们很好的遵循了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他们的作品从传统语言入手,构成上又关注当代,比如垂直线条的墙面、护栏等当代景物,给画面带来了新的气息。

中国画的表现是万象源出于心。对于心灵的养育与净化应该是一个中国画家的最高修为,一个艺术家具有一颗怎样的心灵也就会有一种怎样的画境。贾广健说:“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中国画的创造者、研究者,那么一个人的心性的修养特别重要,培养学生在审美趣味、审美品格上有较高的追求和鉴赏力,同时用传统的艺术精神、自然的启迪去蒙养心性。”


展览现场

在展览现场,贾广健的学生赵余钊告诉记者,贾老师非常注重写生,写生多了,对细节的把握便会更加精准,画面也会生动,而对大自然的体悟每个人不同,个性的形成也就自然而然了。学生孙超则说:“贾老师在教学中并没有特别强调个性,而是强调打好基础,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这让我受益匪浅,有了扎实的基础,我很容易就可以走上一个台阶,表现我想表现的东西。”学生孙文龙感慨,贾老师治学的严谨、对基本功的训练令人震惊。“为了扎实基础,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曾跑去本科学生那里蹭贾老师的课,他的授课细致到如何握笔,哪一根指头有什么作用,如何起笔、运笔、转腕,这是一位学者的风范,让我至今记忆深刻。”或许正是这样,有了传统绘画的根基,有了心性的蒙养,从写生中获取养分,加入当代审美的滋养,必然会一百个学生一百种面貌。



研讨会现场

开幕式后,召开了展览同名研讨会,贾广健携学生与参会学者、专家就中国花鸟画的教与学、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探讨。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2月27日。


嘉宾合影

贾广健,河北永清县人。一九九四年天津美术院中国画专业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现为天津画院院长、教授、中国国家画院教学部主任,国画院研究员、院艺术委员会委员、青年画院副院长、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特聘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画学会理事、北京工笔画学会理事、天津市青联常委、天津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天津市政协委员、全国第十二届美展中国画评委、全国第十次文代会代表、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全国“四个一批”文艺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