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缅铁路上的碧鸡关隧道


“碧鸡关”隧道建于抗日战争时期,属滇缅铁路的一段,极具历史研究价值

滇缅铁路简介:


云县爱华镇黑马塘村分水岭两洋分水处祥临二级公路边滇缅铁路遗址

滇缅铁路修建于抗战初期,起点在今昆明北站(当时称为昆明总站),1937年,由于抗日战争的需要,滇缅铁路开始勘测,并于1938年动工,线路由昆明起向西南延伸,经安宁、楚雄、祥云、弥渡、南涧、云县、临沧、永德、镇康、耿马、过孟定,跨中缅边境缅甸北方重镇——腊戌,连通缅甸首都仰光。该铁路在云南境内全长886公里,从1939年8月动工,至1942年路基全线修通,历时3年,正当铺轨在即,1942年4月因战争导致不得已摧毁铁路,

滇缅铁路简介


这条铁轨本来是要修到缅甸仰光的,但事实上在抗战期间这条铁路并没发挥作用,1942年因滇西失守而停工,整个工程浩浩荡荡,但线路实际铺轨仅仅是从昆明修到了安宁(后又拆除),始终未能达到最终目的地--缅甸的腊戌,近30万人的血泪劳动最终功亏一篑,成为一大历史悲剧。

滇缅铁路碧鸡关段示意图

看了这幅示意图,回想起书里记载的昆一线上跑车的老司机们都最担心这一段,因为进隧道之前就要把蒸汽机车火烧旺,气加足,否则出隧道以后转弯爬坡上不去,困难重重。相比后来的成昆铁路碧鸡关隧道,米轨这样的设计实属当时的技术局限和无奈。

滇缅铁路真正作用


滇缅铁路遗址公园


滇缅铁路真正发挥作用是在建国后的1958年。人们沿着昆明北站经过碧鸡关垭口把铁轨铺到楚雄禄丰一平浪,铁路主要用于运输煤和盐。1960年以后,主要是用于昆钢的钢材运输。“铁轨在1970年成昆铁轨建好后逐步废弃,废弃的隧道一度当作炸药库使用,即民爆器材库。到1978年被拆除的。

碧鸡关隧道


碧鸡关隧道


碧鸡关隧道过往今生:

“碧鸡关”隧道位于安石公路西侧,也是近年来才对外允许参观的。

“碧鸡关”隧道属于滇缅铁路中的一段,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元旦建成。“隧道墙壁是由大小一致的青石砌成,粗估该隧道长约80米,宽4米左右,高估计有五六米”。

沿着潮湿阴暗的隧道进去,一股凉气袭来,墙壁上还有很多箭头。粗估该隧道长约80米,宽4米左右,高估计有五六米。隧道属于特定时期的建筑,加之建隧道时碧鸡关的山头很高,地势陡峭,铁轨架设非常不易。现在碧鸡关垭口的铁轨隧道,在建筑、历史、科学方面都有着较高研究价值,”

隧道东、西两口上方均刻有“碧鸡关”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在西口“碧鸡关”三个大字两边还有一些模糊的小字,大字右侧写“民国二十九年元旦”,大字左侧是题字者落款“曾养甫”,下面还有一个印。

曾养甫题字

从右到左写有繁体楷书:“碧鸡关”三个大字,右侧有小字:“民国二十九年元旦”,左侧是题字者落款:“曾养甫”(曾养甫,广东平远人,曾获匹兹堡大学矿冶工程师学位。1938年,交通次长,任滇缅铁路督办公署督办),下面还有一个印。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对照历史相关记载就基本吻合了,滇缅铁路是1938年底(民国二十七年)开工修建的,碧鸡关作为整条线上的第一座隧道应该就是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开凿,1940年初(民国二十九年元旦)竣工的;

碧鸡关题名


而曾养甫是当时国民政府的交通部次长,对于滇缅铁路这条国际通道的建设,他和当时的云南省主席龙云、滇缅铁路工程局长杜镇远等人所做出的努力是非常大的,所以这个重要建筑的碑文是他题写的也就有了历史依据。

曾养甫先生照片





隧道内渗水不断,阴冷潮湿,寒气逼人,两侧的避车洞依然完好,一些公分石道砟散落在道床面上,可以想像有车时的情景。看完里面,走到外面又看了看端口,同样的碑文刻在了隧道正中央顶上,只是比昆明端的更旧一些,苔藓和山头上垂下的杂草覆盖了顶端的衬拱。

当年这样的一个伟大工程就这样因战争而生,因战争而停,可歌可泣,无限悲壮!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滇缅铁路虽未完工,但1942年全线停工以前建成碧鸡关隧道也非一无是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铁道兵部队利用原抗战时期建成的石咀至一平浪的路基完成了铺轨,把昆明和盐煤重镇一平浪联系了起来,史称“昆一线”,解决了建国之初昆明的盐煤供应之急,发挥了它新时代的作用和价值。当时一列列载满的货车就是从碧鸡关隧道过太华山把食用盐和煤炭源源不断地运进昆明城的,沿途的人民也享受到了铁路带来的便利,特别是禄丰和安宁两地。1970年成昆铁路建成通车后,昆一线开始拆除,米轨碧鸡关隧道从而也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静静地隐没在太华山中。滇缅铁路工程作为云南交通历史上悲壮的一笔,我们不能忘记它的价值和意义,还有那些曾为它抛头颅、洒热血的建设者们。

愿湮没在荒草丛中的碧鸡关隧道永世长存,可效仿临沧云县忙怀滇缅铁路大转弯隧道遗址公园,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开辟成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景点,让后人瞻仰和缅怀先烈们的不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