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咤政坛的春秋名相管仲,却败给一位名声不显的士大夫

春秋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不断变革,周王室衰微周天威严不复往昔 。天下成了诸侯国的天下,想有作为的国君主都试图称霸一方。这一时期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而能够称霸的诸侯,身边必定有几位超一流水平的肱骨之臣辅助,如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的丞相管仲,因为齐国立下不朽功绩,被后世赞誉为华夏第一相。然而政治能力超群的管仲在政坛中也有吃瘪的时候,而且是被一位默默无闻的蛮夷士大夫强压一头。

提起管仲中国人太熟悉了,他辅助齐桓公称霸中原,改革行政、发展经济、整顿军事,让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登上霸主舞台的诸侯强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管仲就没有齐桓公的霸业。后人称他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从他的为政功绩和历史评价中我们不难看出,管仲绝对是一位超水平的政治高手,属于那种只要君主不是傻到扶不上墙,他都能辅助干出一番事业来。那么谁又能跟管仲高手过招呢?此人又该有如何老道的政治手段呢?

这样要从一次八国诸侯伐楚战争说起。公元前653年,齐桓公率领鲁、宋、陈、卫、郑、许、曹八国联军打着“尊王攘夷”旗号讨伐不遵从周天子礼制的楚国。面对兵临城下的诸侯联军,一向嚣张跋扈、目无天子的楚国成王乱了阵脚,于是派大夫屈完为楚国使者到齐桓公营帐中问明原由。屈完委婉地问齐桓公:“君处北海,寡人处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之涉吾地也,何故”

他意在说明齐国和楚国一个天南一个地北,相隔甚远,远到就算两地的牛马发情也不能跑到一起,两国并没有冲突,齐国为什么要率诸侯联军来攻打楚国呢?这个问题很能体现屈完的情商水平,他用风马牛不相及来比喻两个距离遥远,而且称齐国为“君”,称楚国则为“寡”表面上看似很谦恭,实则绵里藏针,暗藏玄机,在质问齐国:楚国并没有冒犯齐国,你齐国凭什么千里迢迢发兵为难,

管仲回答了屈完这个问题:“你们不按时上供周天子祭祀用的苞茅,令天子无法祭祀祖先。以前周昭王伐楚的时候,被楚国设计死在了汉水上,我们因这些事前来攻打楚国,维护周天子礼仪。”管仲回答得很直白,一一罗列楚国的罪状。这时候,屈完毕恭毕敬回应说:“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进奉周天子的苞茅没有按时送到,的确是我们国君的过错,以后再也不敢拖延供给天子的苞茅了。至于周昭王征伐楚国而没能再返回京城这件事,您还是问问住在汉水边上的人吧,他们或许知道怎么回事。屈原的回答不可谓不机智,他老实承认楚国不按时为周天子进贡苞茅的罪过并且保证以后谨遵周礼,但对周昭王的死却含糊其辞,避重就轻,将楚国谋害周天子的事情轻轻一笔带过。这样的回答简直就是阿庆嫂的茶壶,滴水不漏,哪怕最终两军交战,诸侯联军也只能以楚国未按时向周天子进贡苞茅这件小事为由,更何况楚国只要将苞茅进贡给天子,联军便没了继续讨伐的理由。

诸侯八国联军攻楚事件最终以楚遵从礼制,向周天子进贡苞茅而告终。由于这次诸侯联军伐楚事件是齐桓公在高举“尊王攘夷”大旗下发起,楚的投降,不仅使中原各国免遭楚国的侵害,更维护了周王朝的礼乐制度。而这个为政方针正是管仲向齐桓公提议的,故而《左传》称管仲为“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是我个人认为在这次事件中,管仲并没有特别发挥出他出色的政治外交水平,因为他背后是强大的八国诸侯联军,楚国不降也得降。相反在整个春秋史上名气不是很高的屈完,作为蛮夷楚国的大夫,太在这次外交斡旋上反倒超水平发挥。以自己的智慧在言语中为楚国争取有利形势,想方设法将罪名降到最小,最终使楚国免于八国讨伐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