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我们为何会长成现在的自己?和兄弟姐妹有不同的性格?

古人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同在一个家庭长大,为什么我们和兄弟姐妹会有不同的性格呢?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下,为什么我们会长成现在的自己?

在《心理知识:和父母有一样的缺点?你可能是受到了这种心理的影响》这篇文章中,我曾经提到,因为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影响,我们在幼年时期会学习、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长大后成为和父母一样的人。那么,我们和兄弟姐妹同在一个家庭长大,为什么会成为不一样的人呢?

这是因为父母也不是一层不变的。随着阅历的增加,父母的性格、处事方式等也会发生变化。比如说,在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父母经济宽裕,性情温和,那么第一个孩子学到的就是温顺、安静的表达方式;如果在第二个孩子出生的时候,父母经济紧张,关系交恶,那么第二个孩子学到的就是狂躁、不安的表达方式。所以你看,即便在同一个家庭成长的孩子,因为出生顺序不同,幼年时期学到的生存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对于出生顺序的不同,孩子们也是非常敏感的。比如,第一个出生的孩子,他们会用最简单的方法---顺从父母的期望来获得关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家中的老大往往更听话、更懂事、更有责任心。但是老二却不同。因为老大已经占据了最简单的方法,老二就会用“离经叛道”来争夺父母的关注。所以家中的老二总是更调皮、更捣蛋,显得比老大更难带。随着孩子的增多,父母的精力的被分散,后出生的孩子就会产生更多的担忧,所以,越是后出生的孩子往往越爱哭,胆子越小。

出生顺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不是绝对的,性别因素也至关重要。

在我们的印象中,男孩往往更坚强、更有责任心和事业心,而女孩更脆弱、胆小,也更家庭化。除了身体构造的本质区别之外,父母的区别对待也是孩子形成不同性格的主要因素。

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说“你是女孩,遇见事情一定要告诉妈妈,妈妈帮你处理”、“男儿要有担当,遇见事情要自己解决”又或者 “女人注定是要结婚生子的,要以家庭为重”、“男人想成家立业,必须干出一番事业”……所以你看,父母在无形中就为我们规划了成长的路线,让我们成为不同的人。

父母在无形中也会产生偏爱,这对我们的性格形成也有很大的关系。也许父母认为,自己已经一碗水端平了,比如给所有孩子一样的零花钱,规定一样的睡觉时间。但事实上,他们只是在实际问题上做到了公平,在精神层面,他们也无法控制自己更偏爱哪一个。

对于被父母偏爱的孩子,他们往往会表现的更自信、更热情、也更胆大。由于能得到父母足够的支持和和理解,他们往往会有更多新奇的想法,这会让他们变成一个有趣的人。但是对于那些被冷落的孩子,生活由于缺乏关爱和理解,人往往会变得消极和孤僻。

但事情也不是绝对的,受到偏爱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受到偏爱的孩子会接受父母更多的谈话沟通,其中不乏有强加的生活观和价值观。这会让孩子感到压抑和厌烦。但是为了继续享受父母的偏爱,他们接受、顺从,成为一个没有自我的人。而不被偏爱的孩子就没有这个担心,他们受到父母的管控少,因而可以自由发展,成为一个顺从内心的人。

虐待和偏爱一样,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影响我们性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父母的虐待程度不同、形式不同,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同。

举个例子。心理学家奥利弗•詹姆斯有一个焦虑症患者,因为从小目睹父亲的酗酒、打人,从而产生了严重的焦虑症,久治不愈。他的妹妹因为得到了母亲的庇护,脱离了父亲的魔掌,所以精神还算正常。但是哥哥却不同了。因为遭受父亲的毒打最多,时间最长、又受到母亲的冷落,所以哥哥长大后,变成了一个偏执狂。他不仅和父亲一样酗酒成性,还经常打架滋事,最后遭受了牢狱之灾。

所以你看,虐待时间越长,程度越深,给孩子造成的后果越严重。有研究表明,经常遭受父母虐待的孩子,会产生偏执、悲观、具有攻击性的性格,严重的还会具有反社会性,成为和父母一样的施虐者。

我们能长成现在这样的人,和父母的养育方式密不可分。如果父母的养育方式积极、有爱,那么我们很有可能成为阳光、有爱的人;相反,如果父母的养育方式冷漠、消极,我们就有可能成为悲观、怯懦的人。同时这也在启示我们,如果想拥有健康、自信、阳光的孩子,那么我们就要注意自己的养育方式,让自己先成为一个健康、积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