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张良圯履”,教我懂得什么是“忍”和“先”

#历史有知识# #show出历史# #423头条知识节#

我喜欢翻看读过的书,今天又重看了一遍“张良圯下拾履”。若说,这个故事小时候就听爸爸讲过,似乎可以倒过来背了。但是,我一直没明白,黄石公为什么会成为张良的老师?


都知道名师出高徒,可是我怎么就没运气遇到名师?其实不然,我有名师“书”,只是我从来就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地去悟书中的道理。


比如说张良拾履,很简单的一个故事。张良吃完晚饭,悠闲散步,然后遇见个穷老头。老头见张良,就把鞋子脱了丢到桥下,命张良去给他捡鞋。

张良把鞋子捡回来了,他又让张良为他穿上,张良见他是个老头,也就半跪在地上,毕恭毕敬地为老头把鞋穿好了。


然后,这老头约见张良,一次次地发怒骂张良来晚了,弄得张良跑了三次,才送给张良一本宝书,张良得书后,成为帝师。


当时,爸爸给我讲完这个故事,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也遇到了这样的老头,我也给他捡鞋子。然后再得一本神书。


可是我等了将近60年,也没见一个什么老头让我为他捡鞋子。

直到今天慢慢细细想来,似乎有点明白了一个道理,所有偶然的遇见,其背后都一定有一个必然。


张良遇见黄石公,并非偶然,而是黄石公特意去找张良的。因为在这之前张良变买了所有的家产,买凶刺杀秦始皇,这不仅证明了张良有胆,更证明了张良是一个懂得知恩图报的人。


张良出身于韩国宰相世家,祖父和父亲曾经担任五代韩王的宰相。一个典型的“官二代”加“富二代”,如果韩国不灭的话,张良必是韩国宰相的接班人。


然,韩国虽然灭了,那张良也是可以躺在祖上留下的产业上,睡吃十代人的。


可是,他把家产变卖后买凶刺杀秦始皇,就是要为韩国报秦灭韩之仇。虽然张良刺杀行动没有成功,但他也没有失败。毕竟他还是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震惊整个朝野。

一个20来岁的小青年,竟然敢做出这样的决定,而且还成功地躲过了秦始皇地毯式地搜查。真乃雄才大略也。


张良之所以能成为帝师,与黄石公送张良的一本宝书有关,更重要的是,黄石公还教会了张良忍和抢占先机。


遇见张良,黄石公的第一动作就是欺负他,让他捡鞋穿鞋。当时的张良正置血气方刚的青年。一个苦兮兮的穷老头直称他:“孺子,下取履。”


这对张良来说不是没有脾气的,但是此时的张良正在躲避追捕,他不能闹事,他得忍。他不仅忍了,还是长忍。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这里的长,就是人生要么不忍,既然忍了,就要一忍到底。张良的忍令人叹服。


而接下来就又教他学会抢占先机。黄石公约张良,五日后天刚明就来见黄石公。


张良第一次。天未亮就到桥上了,结果晚了。


与老人期,后,何也?


第二次,鸡刚叫,张良还是晚了。


后,何也。


第三次,张良守在了第四天的尾端,第五天将至,张良就站在了桥上等黄公。黄公终于“孺子可教”将一本《太公兵法》送给了张良。

黄石公这是在教张良什么呢?

抢先,因为兵法讲究“先”、“后”。先、先法制人,后,后制于人。抢占先机尤为重要。


未雨绸缪,时刻准备着,一旦机遇来临就毫不犹豫地抓住它。所以张良有了“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之才。


一本书,张良苦苦研读了十年。当陈胜吴广起义时,张良抢到了推翻秦王朝的先机。


刘邦在入关之前,本来想与秦军拼命的。当时张良不同意刘邦硬拼,他为刘邦出主意让刘邦向秦将行贿,收买秦将合作。刘邦听了张良的话,也收买了秦将合作。


结果一转脸,张良又让刘邦立即攻打秦军。刘邦不解张良这是何意?其实,张良在这里正是用的黄石公教他的“忍”和“先”。


当秦军强于刘邦,刘邦很难赢时,刘邦得忍,得收买秦将。当秦将同意合作时,张良马上利用秦军疏于防守,打他个猝不及防,抢先入关。

讲道理容易,做事难,做得成事就更难。因为讲道理只需要背过两本书就可以了,但是要将书本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活学活用地解决实际问题就难了,更想成功地做好一件事就更难了,它不仅要用知识武装行动,更需要行动的实践中磨砺验证知识。


张良遇见黄石公因而改变了他的一生。实现了他下秦的大志,助刘邦创立了一个大汉帝国。


一本书苦苦研读十年,谁能做到谁优秀,再加上“忍”、“先”等于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