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有個世外桃源,用手觸摸一下,就會滴出一種叫人心醉的美麗

故園之戀

雪城

入夜多夢,夢中多是少時與母親在一起的場景。醒後無眠,看著窗外掛在枝頭的一輪明月,一片秋葉的飄落,戀戀不捨的,使我頓悟,仲秋將近,夜有所夢乃回家的念想所致。

陪我回家的除了愛人,還有一場喜人的秋雨。

秋雨,細綿綿的,輕柔地撫摸著東窯村的每一寸肌膚。山,村落,都被這含情脈脈的秋雨所浸透。不用太大的勁,只要用手觸摸一下,故鄉就會滴出一種叫人心醉的美麗。

雨絲裡裹夾著微風,打溼了村南年輕的“濟南樹林森農業觀光采摘產業園”,頓覺,一縷有著青春希望的、前景光明的氣息,撲面而來。

秋雨中,擁抱一下故鄉東窯南山的感覺,自己高了許多。應了那句話,山高人為峰。山似玉屏,橫臥成嶺,背靠錦屏,疊峰滴翠。山谷中的藤蔓,如同一條條蒼龍,舞動在蒼翠之間。枯老的樹樁,在落葉中靜靜地待著,上面的蟬蛻已是睡了許久,許久。

順谷的山風,一頭扎進向紅葉點綴的翠柏之中,山便活動了一下腰身。順風飄來的果香,甜甜的,瀰漫其間。

滿眼的山崖,爬滿了皺紋,就像母親一樣悠閒、可親可近。

家裡見到母親也是很悠閒的,言語間多是知足的歡喜:“八月十五,你的老同學又給我們這些過了65歲的老年人發東西了,我和你爹,兩桶油,兩袋面,差不多能吃到年了。平時還給我們分菜,瓜果,過年時,還會再發,哈哈......”

母親嘴裡說的老同學,和我同村,把村裡的土地流轉了下來。不輟勞作的父母,終於可以心安理得地歇歇了。

原先曾多次勸二老不種地了,他們不肯,不種地心裡不踏實。南坡裡貧瘠的山坡地裡是打不出多少糧食的。遇到風調雨順的年份還好,勉強的夠了口糧。若是遇到乾旱,麥子也就一揸高,麥穗和蒼蠅一樣大小,近乎顆粒不收。力氣沒少下,工夫沒少搭,乾旱的有時連秋莊稼都中不上。村裡人除了無奈地嘆息,就會默唸那句不知說了多少次的“莊稼不計年年種”地話,算是自我安慰吧。

在村子裡種地的多是些老弱病殘,但凡有能力的人都出去打工了。舍家撇業成了農村的常態。在家門口能掙到錢,誰還會願意跑到外面去?

好在老同學有心,在探索一種山裡人的新的種植經營土地的模式。老同學是一個善作善成、敢於擔當的標準的山東漢子。他領頭成立了濟南樹林森種植專業合作社,計劃投資2.3億,把村裡的土地流轉了下來。

他思路清晰,大膽進取。抓住美麗鄉村建設的大好時機,投資超過5千萬,土地大面積整理,鋪設管路,遍佈每塊地;修建了攔河壩蓄水,還申請接上了垛莊水庫的水。東窯村靠天吃飯的歷史,算是畫上了句號。

合作社因地制宜,除了種五穀雜糧、蔬菜,還種植了大面積的綠化樹,各種果樹。攔河壩上修建了可以供遊人賞玩的亭臺軒榭。一個集採摘遊玩、休閒度假的好去處“濟南樹林森採摘產業園”,已初具規模。

時下的生活狀態,人們喜歡的不僅僅是採摘本身,而是一種休閒度假的方式。

原生態的,純天然,是對“樹林森採摘園”最好的詮釋。瓜果成熟的時候,帶著孩子去採摘,其實就是與大自然裡氣密接觸的機會。腳踩在東窯南山的土地上,比不得城裡路的舒坦,無意中重新拾起了到了童年的種種記憶。高高抬起的腳,適應著路面的高低不平。如此的舉動,健康也就靠近了你。

滿枝的豐收,變成圓圓的、紅紅的慾望。觸手可及的是你放心果實,不必嚥下垂涎反應,伸手摘一顆放在嘴裡,天然的味道,會和你融為一體。收穫一天滿滿的好心情。天大了,你已迴歸自然……

在東窯村中陳氏宗祠天井裡的立石上,書有一“福”字,寓意福延後代,惠澤鄉里。如今不僅是合作社效益初顯,就來村裡的人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園區的建設為村裡的人提供了就業的機會,免去了外出奔波的勞苦。平時採摘園裡會把新鮮的蔬菜、水果拉到村裡的小廣場上,為東窯村的老年人免費分發。每逢年中節慶,會給村裡超過65歲的老人分錢、發食用油、麵粉。春節期間,合作社拿出數萬元的紅包,作為村裡拌玩娛樂的資金。鑼鼓喧天,幸福的聲響籠罩了整個東窯村。

沒有喧囂的身影,沒有浮躁的蹤跡。靜默地立於採摘園新建的古風古韻的亭臺下,看雨,看山,心是靜的。閉上眼睛,深深地呼,與吸,周身就站滿了清新和活力。此刻由衷的感覺到了作為東窯村人的一種自豪!

“濟南樹林森採摘產業園”佈局師法自然,就是一座天然的氧吧!人與自然、人與生態的結合可謂相得益彰。“樹林森”的品牌已走進了東窯村的生命裡......

“石滑巖前雨,泉香樹杪風。江山無限景,都聚一亭中。”張宣這題詠元代倪雲林名畫《溪亭山色圖》的詩句,放在此刻應個景是再合適不過了。

留戀這如似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天然的景緻,怡情、宜酒、益心!

(在外不能回家的人,可以慢慢看看家鄉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