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业大国,农民粮食进口多,出口少,中国粮食可以改变吗

6同为种粮,同样要吃粮食,但国内粮食进口需求远大于出口量。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2016年共进口大豆、小麦、稻米、玉米、大麦、高粱等粮作物共计10562万吨,而出口粮食仅为200万吨。

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大的粮作物进口规模?

我们农民自己种的粮食为何卖不出去?

为什么作为农业大国,我们的粮食出口量却连进口量的一个零头都达不到?

以大豆为例

我国每年的大豆进口量平均在8000万吨左右,也就是说一个大豆就占据了每年粮食整体进口总量的4/5,可见国人在大豆饮食消费的市场有多大!

既然国内对大豆有如此高的需求,为何国内农民种植的大豆卖不出高价格,为什么不让国内农民进行大规模大豆种植?

我国粮食主产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地区。它们作为我国自古以来的“粮仓”,既要承担起国人的粮食安全,保证基本粮食供给,还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动去调整种植结构,满足多元化粮食作物的基本市场需求。在这样的担粮大任下,尴尬的是咱们国家可以进行整体统一规模化管理种植的土地面积非常有限,现有的农业发展水平无法完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性粮食需求。


2. 而作为企业,它需要一个稳定的上游原料供应商。很显然,国内的农业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他们将眼光转向了更加便宜、产量更加稳定、整体质量相对均衡的国外市场。

3. 我们说市场的最基本规则就是“供求关系”。中国大豆市场的80%已经被国外完全占领,仅留存不到20%的大豆市场还需要政府给予政策保障补贴去开拓维持。

4. 再从本国农业种植成本去看,我国除了东北、华北的部分粮产区实行规模化机械种植,大部分地区的农业还处于最基本的小农阶段。摸不清市场,不懂得如何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仅仅依靠“盲目的勤劳种地”,已经无法再跟上快速转变的农业消费市场大部队。

5. 在这里注意了,农业生产遇到问题,中国最大的农技问答“云种养”平台,集合了国内数万名优秀农业专家,时时在线,免费为种植户养殖户提供农业生产答疑。

6. 在中国国内,农业整体的特点是:风险大、产量不稳、质量不一、种植成本高,因此很多农民都会不得不感慨“这几年做农业,不亏钱就是做的好的,亏钱已经是常态”。

7. 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南方人喜欢吃大米,这是一种天生就具有的饮食习惯。而欧美人一般把土豆、面包为主食,在这种饮食习惯的差异下,我们的大米可以走进他们的国家,但是却无法完全的走上他们的餐桌,因此出口量始终都不会特别大,即便出口,最终消费者还是华人。

中国由于历史原因,农民基数太,可耕农地分布零散,集约化集中经营的阻力很大。因此,国家希望通过土地流转、征地等方式将农民的土地集中化统一耕种,推动中国农业的集中发展。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文中部分文字/图片素材来源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