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通向平行世界嗎?

在開始寫Christopher Orr的文章之前,我剛給一個知識付費平臺寫完一篇關於“如何看懂油畫”的入門稿件。在這個稿子裡我談到文藝復興以來人們為畫像做出的巨大努力,印象派是怎麼在技術的推動下自由揮灑,後來藝術家如何從異域文化中吸收養分……當然,我們可以帶著這些藝術史知識走進Christopher Orr的世界,但是可能在展廳中呆上不到一分鐘你就會發現,吸引你的絕不是這些知識的對號入座,而是瀰漫在畫面中的靈光。

與真實的自我形同陌路 木板油畫 40×30cm 2019

隱蔽的地方 木板油畫 30.5×40.5 cm 2019

在灰濛濛的雲層下 布面油畫 51×45.5cm 2019

“靈光”(aura)被反覆引用,已經成了描述傳統繪畫對抗工業技術的標準辭令,而今天我們面對Ctrl C/ Ctrl V高度抽象的“複製”技術,再來回顧本雅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靈光也變得愈加珍稀。通過畫冊或者網絡搜索Christopher Orr的作品,蒙太奇元素疊加在畫面上構建多重敘事,與德國萊比錫畫派有很多相似之處。而置身展廳的氛圍則完全不同,Christopher幾乎沒有大型的作品,全部A4紙大小的畫面只有走近作品才能仔細品讀。一米以內的觀看距離不得不讓人關注到畫筆在畫面上留下的痕跡,這些肉眼可見的繪畫細節——而不是一目瞭然的圖像內容——帶著觀眾回溯到藝術家創作的場景,他在調色盤上冷靜地調好顏料,慢慢地在畫布上皴擦,畫到精微處,他換上細筆,湊近了描出葉子的邊緣……我們能感受到藝術家創作時冥想般的平靜,這種穿越時空的體驗並非電子圖像或印刷品所能顯現,這正是“靈光”的顯現。

不難看出Christopher作品中藝術史經典圖像的延續,不管是畫面的構圖還是人物的動作,我們甚至能將這些元素追溯到文藝復興甚至更早,而人物形象則取材自上世紀中期的媒體圖像,衣著、髮型、甚至表情都帶有可辨認的時代感。古典的形式、現代的人物形象、奇幻元素、氤氳背景共同參與構建一種超越性的感受,這種超越性並非是朝向不可觸及的神的無邊想象,而是基於現有的視覺經驗重構一個可期的靈性世界。

再有沒有 木板油畫 20x15cm 2019

失落綻放之歌 木板油畫 30x35x4.5cm 2019

同樣是蒙太奇的畫面構建,與萊比錫畫派相比Christopher作品中少有政治元素的參與,穿著襯衣的白領在森林中享用草地上的午餐,一些不合時宜的元素往往跳躍在他的畫作當中。看似古典的畫面上,光圈、光暈、射線、重影的元素反覆出現,失衡的大小比例提示著一種可被操控的zoom in/ out的人工操作,畫中的享樂氛圍總有一種異樣的人造特質,就好像是英劇《美麗新世界》中所展示的Indra,或者貫穿在早年《黑客帝國》電影中的電話鈴聲,glitch噪音時刻提示著這個數字烏托邦的不真實。

電話鈴作為傳輸信號貫穿《黑客帝國》

《美麗新世界》中的人物可以通過AI看見身份信息

試著把目光從手機屏幕上移開,一瞬間眼前出現不可名狀的光斑,Christopher的作品是一個感知的通道嗎?它通向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