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低调潜伏供电公司57年,家中藏了70年的破纸,揭开其特殊身份

引言

《道德经》中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意思就是告诫人们要有急流勇退的的意识,尤其是在建功立业后,不要贪恋权力恋栈不去,那样往往会有不太好的下场。毕竟,中国的俗语里都常说“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享福”,更是将这一问题讲得清清楚楚。比如说春秋时代的名士范蠡,更是一个典型的成功范例。

范蠡,楚国人,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在越王勾践复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帮助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成就霸业。勾践称霸后,范蠡没有居功自傲,他深刻地明白古人所说的“可以共患难,不能同享福”的道理,于是飘然而去,选择急流勇退。据说后来,范蠡还曾三次经商三次成为巨富,但又三次散尽家财,过上了闲云野鹤的生活。因此,后人又常称呼他为“商圣”。历经多年努力,卧薪尝胆方有如此功绩,若是常人怎会舍得就这么离去呢?

▲商圣范蠡祠

但恋栈不去的下场往往是兔死狗烹,比如韩信,又比如明初的诸位王公大臣皆被屠戮殆尽。应该说,从古至今,能有范蠡这样功业的人不在少数,但能有他这般胸怀和决心的,实在不多见。离我们比较近的实例也是有的,比如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有这样一位,国家建成正是封赏功臣之时,他却选择离开,回到老家去孝顺老母亲。这个人就是张贵斌。

01

张贵斌,辽宁海城人,他供职于本地的一家供电局。每天的工作就是起早贪黑,替各处的村民们架设电网,建设基础设施。这是份比较劳累的工作,

有时候遇到电线受损,不管是不是张贵斌在当值,也不管是不是上班时间,他都会立马背上工具包去修补,风雨无阻。张贵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服务人民的精神,获得了单位里同事和村民们的共同认可,当地人说起张贵斌都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

▲上世纪六十年代电力工人旧照

随着时间流逝,张贵斌慢慢变老,越来越虚弱的身体已经不能支持他再去做架设电网的工作了。因为架设电网是非常劳累且有一定危险性的工作。离开干了许多年的工作岗位,张贵斌也没有闲着,他被供电局安排去管理单位的物资。供电局非常信任他,因为管理物资这个工作责任重大,尤其对工作人员的道德要求高,需要他们清正廉明,不能有私心。张贵斌管理物资的那几年,他一直都是严要求高标准的要求自己,从来不贪国家一分钱。

02

张贵斌不仅不贪图不属于自己的好处,连那些他应得的福利,有时候都不愿意拿。

后来,张贵斌生病住院,作为供电局的工作人员,他完全可以在生病住院的时候向公家报销费用,但是张贵斌本色依旧,能省则省,绝不浪费国家一分钱,与现在某些动辄侵吞公款无数的人,形成鲜明对比。

▲张贵斌老人近照

2019年,张贵斌所在的地方机关落实上级要求,对本地所属抗战老兵进行核实。工作人员到张贵斌家里时,他只是拿出了一张发黄的破纸和一些证明。本不在意的工作人员仔细一看,全都被吓到了,原来这不起眼的破纸全是军功证明。这些纸上清清楚楚地记载着张贵斌当年的功绩,光是立大功就有4次,而那一张藏了70年的破纸,更是记载了张贵斌在塔山阻击战中的英勇战斗。就这样,张贵斌的特殊身份被揭开,惊呆了所有人。


▲我军士兵旧照

很多人并不知道,“塔山阻击战”极其惨烈。当时,我方士兵人数军备均占劣势,但没有人放弃,一致坚持抗争到最后一个连只剩几个人的程度,张贵斌就是其中一位幸存的战士。

尽管死伤惨重,但最终,我方还是取得了胜利,张贵斌也因为英勇表现而被授予大功。

再后来,立下战功无数的张贵斌,在一次战争中因为受了伤,不得不退出一线。张贵斌本可以选择去公安局或者海关这样的单位工作,但他最后还是希望回到家乡,做平平凡凡的工作,也可以有机会赡养母亲。

▲张贵斌的立功喜报

结语

今天,张贵斌老人家已经93岁了,这距离他退出一线回到家乡,也有65年的时间了。他归隐后,大约有57年都为本地的供电局工作,做着最普通最平凡的工作,继续为人民服务。如果不是这次核查,不仅朋友邻居,就连他的家人,都不会知道,这个看似平凡的老人竟有着这样不平凡的功绩。

参考资料:

《道德经》

《低调功臣张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