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70%是情绪,30%是内容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今天与大家分享四个故事同时也是六种非常值得学习的家庭教育方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孩子,我希望你学会处理情绪!

一位父亲因为喝了孩子的汽水,孩子就哭了。

父亲问他:“你为什么哭?”孩子不说话。

父亲说:“是因为我喝了你的汽水吗?”孩子带着哭腔说:“是”。

“那你就直接告诉我,爸爸,你喝了我的汽水,我不高兴了。直接把你的不高兴说出来不好吗?为什么要哭?”孩子不说话,继续哭。

爸爸:“你看啊,这事儿是这样的,我没有请求你的同意就喝了你的汽水,这是爸爸不对。

你要告诉我,而不是哭,你不说,爸爸就不知道错在哪了,所以以后有问题,你感觉到不舒服,就说出来,好不好?”

孩子停止哭泣,同意的点点头。


作为父母,我们经常会面对发脾气的孩子,但不是每位父母、每一次都能这样耐心地去教育孩子。

被父母轻易忽略掉了的,恰恰是孩子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课:情绪教育。

孩子哭泣还是开心,都没有人教他应该要去分析你的情绪,当时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什么导致的。

很多家庭中,孩子只要一哭,家长就开骂。

这会导致在孩子的认知里,人只要表现出不高兴,愤怒,都是不对的。以至于在以后的成长轨迹中,绝大多数时候都在压抑自己,逐渐形成回避型的人格。

主要体现在,别人问你一件事好与不好,你一般都会说好,也很少与人争辩吵架,向来都是软绵绵的老好人,有问题了也不会提,有情绪了就自己憋着。

因为在孩子的潜意识里,真实的情绪表达出来,是会让人讨厌和憎恨的,就如同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样。

情绪教育的缺位,不止是孩童时代的委屈和压抑,影响的可能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有人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70%是情绪,30%是内容。

请记住,没有无缘无故的发脾气,孩子坏脾气的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而父母,有责任用耐心去找到那个原因。

在情绪教育这堂课上,或许很多家长都做得不够完美,但请从此刻开始做出改变!

希望你犯错后能意识到错误本身

在一家民宿中,一位六七岁的小男孩想把喝不完的豆浆拿到楼上房间喝,但是在上楼梯的时候打撒了一楼梯。

小男孩爸爸带着小男孩去服务员那里,让小孩子鞠躬道歉,然后从服务员那里要了抹布,小男孩擦楼梯,爸爸到水池洗抹布,看着小男孩把楼梯擦干净。

中间服务员说不用管让她来就好,这个爸爸说让我们来吧。擦完后带着小男孩还抹布,再次表示给服务员添麻烦了。

接着这个爸爸问孩子,你觉得你为什么会打翻豆浆?然后他把另一杯豆浆递给孩子,告诉他打翻豆浆是由于拿的姿势不对,一个手托底一个手扶住杯子才能拿得稳。

小男孩捧着这杯豆浆上楼,没有再打翻。


带孩子道歉是让孩子知道犯了错要有认错的态度,让孩子打扫是让孩子知道犯错后要尽力弥补,最后是让孩子知道犯错后要总结教训以后不犯同样的错误。

孩子犯了错,一些家长会忍不住吼骂孩子,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长记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责骂:

你怎么这么笨!

你在干什么!

不是说过一次了吗?

为什么还会犯!

你到底涨不涨记性!


看到父母发脾气,孩子往往只记住爸妈愤怒的脸和自己恐惧的心,很难意识到“错误”本身。

同时,父母的责骂会在孩子心底留下阴影,他们常处于恐慌和畏惧的状态,变得胆小怕事。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做错了事,一般都具有恐惧和后悔的心理,这种恐惧感主要是担心由于犯错所引起的对自己的不利后果。

所以,家长如何处置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犯错后,首先,让孩子把事情说清楚,不要先入为主给孩子定罪,更不要一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骂一顿。

其次,让孩子明白他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这样的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

最后,让孩子承担做错事的自然后果,并引导孩子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鼓励和肯定滋养孩子成长

有一位知乎网友分享了他儿时的一段经历:

我小学学习能力差,学什么都很慢,理解力也不是很好。每次都被老师留下来补习功课。

然而每次考试回家老妈一次都没有骂过我。

她甚至说:没事儿,考的不错,下次不要错就好。

好几次,我很难过地问她,我是不是真的很笨。

她说,你知道嘛?锅越大,开水就越慢。他们的锅小,所以很快就开了。但是你的锅大,得慢慢开。你现在可能不如别人,但你以后会比别人做得更好!

她一直都这样鼓励我。然后最终的最终,我考上了很不错的学校。


妈妈的鼓励给了我继续努力的信心!


其实孩子非常希望父母能够看到自己的努力,他们渴望在遇到挫折时父母温暖的支持和鼓励。

比起棍棒与催促,鼓励与肯定才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

真正地鼓励,是从细节入手,肯定孩子的努力,给予孩子足够的自尊和成就感。

但很多父母似乎更喜欢打击和否定孩子,美其名曰怕孩子骄傲。

许多父母打击孩子,本意是希望孩子能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去改正,变得更优秀。

事与愿违的是,打击式教育常常换不来进步,更多的是换来自卑和创伤。

最近热门的一档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有这么一个情节。

郭跃邀请好友来家里做客,她在厨房做菜,看父亲回家,连忙问父亲自己做的手艺:你看我里边做菜咋样?

可是郭跃父亲保持着一贯的严格态度,告诉她:”照我还差点”

郭跃淡然地笑了笑说:从小我已经习惯了,一般是以批评为鼓励,我是在批评中长大的。

就连郭跃自己本身也能感受到,自己和父亲的关系很僵硬,这样的现象直戳了大家的痛点。

像大多数的家庭,明明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好,却不能表达好自己想说的话,只会用最无声、最质朴的方式爱你,指出你哪里做的不好了,说你哪里做的不到位了。

对孩子而言,这样的“爱”并不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他们更需要的往往是家长们的鼓励。



阿德勒学派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里写道:“孩子们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俩就无法生存。”

心理学上有个“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贴上一种标签时,无形中会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的内容相一致。

父母经常打击孩子,说孩子这不好、那不行,孩子内心会被贴上 “我不够好”的标签,这个标签一旦钉进了孩子的心里,就很难再拔出来了。

像是种下一颗自卑的种子,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在孩子内心肆虐地生长,最终吞噬掉整个灵魂。

心理学家曾说:

被否定多了,会带来焦虑,过多的焦虑感让孩子无法有良好的表现,过多的焦虑感也会给孩子带来自我怀疑……


即使一个天赋异禀的才子,也会在一天天的否定、打击下变得萎靡,开始自我怀疑,失去了继续前进的信心。

对于父母来讲,鼓励变成了每位父母在育儿道路上的一门必修课!

父母的信任是孩子最大的内驱力

在《朗读者》节目中,马伊琍说起自己的成长经历,表示最感谢的就是父母的信任。

她说,父母一直以来都非常信任自己。

某天,父亲去老师办公室领学生手册时,发现自己女儿的多门成绩都非常优秀,可唯独思想品德这门课上面写着一个“差”。

父亲非常惊讶,便问老师这个“差”是怎么回事,结果老师说:你女儿跟多个男生有早恋。

当时马伊琍的父亲非常平静地说了句:好的。接着便问老师能不能在纸上写下男生的名字,然后那位老师只写下了一个名字。

爸爸又问:老师,还有呢?不是多个吗?

结果那位老师就生气了。而马伊琍的父亲说:老师我不跟你说了,我女儿我最了解她,我还是找校长说吧。

知道这件事后,马伊琍当时就哭了,一是觉得冤枉,二是很感激爸爸对自己的信任。

马伊琍说,“我要提醒自己,我要做得更自觉,可以让父母更信任我。”


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是孩子最大的内驱力,孩子收获你的信任后,会带给你更多的惊喜!

但并不是每位家长都能做到。

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但常常并不信任他们。

还记得之前的一则新闻:

14岁少女被父母“逼供”跳楼证清白,留下遗书“爸妈,你们为什么不相信我,我没有偷,我恨你们……”

无声的控诉和失望,成为她留下的最后证词。

所以,不要让信任隔绝了父母与子女间爱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