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中心排名大洗牌!这些城市最“吸金”!

2020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7)报告发布。该指数从营商环境、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声誉等方面对全球主要金融中心进行了评价和排名。共有108个金融中心进入榜单,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为:纽约、伦敦、东京、上海、新加坡、香港、北京、旧金山、日内瓦、洛杉矶。

上海、北京、深圳仍旧是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位居第一梯队;广州位居第二梯队;其他6个内地金融中心评分与排名表现相对靠后,成都排名全球第74,杭州、青岛、天津、南京和大连的排名则在第100名左右。

放眼全国,哪些城市最吸金?如何评价一个城市的金融实力?我们可以通过“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这一指标为城市画像。“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这个有点拗口的指标,通俗点说就是“资金总量”,即人民币与外币的存款总数,反映一个城市对资金的吸附能力。

纵观全国,吸金能力最强的前几位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同样也在全球金融中心的排名中位居前列。

北京不仅是中国的“京城”,也是当之无愧的“金城”。2019年,北京的本外币存款余额17.1万亿元,冠绝全国。首先,北京金融决策中心的地位牢不可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总部均设在北京。此外,“一行三会”为代表的金融监管机构也设在北京,这为北京带来了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不仅拥有全国最强势的金融机构,北京还拥有全国最强势的经济实体:央企、世界五百强以及其它国外巨头、国内企业巨头。三大经济实体汇聚北京,他们的钱除了部分在国外账户,基本都存在北京的金融机构里了。

上海是国家明确建设的国际金融中心,同时还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2019年,上海的存款余额达到13.28万亿,是中国仅有的两座超过10万亿级的城市之一。上海作为直辖市,金融机构数量仅次于北京。拥有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国泰君安、申万宏源、海通证券、嘉实基金、汇添富基金等覆盖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上海的本土民营经济虽然没有深圳发达,但外企是上海最大的优势。2019年,上海实到外资达190.48亿美元,规模创历史新高。截至2019年底,上海累计吸引720家外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461家外资研发中心落户。

深圳同样聚集了一批国内知名的券商、基金公司、银行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并孕育出了招商银行和平安这两大响当当的金融机构,在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企业方面也有不错的积累。与北京和上海相比,民营经济活跃是深圳的最大特色。根据发布的《深圳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8年深圳上市公司主要发展指标保持快速增长,数量从367家增加到到了392家,增加了25家,上市公司市值达到了11万亿元。深圳的民营企业在上市公司中的数量接近70%,在北上深三大城市中高居第一。深圳的企业巨头基本都是土生土长的,他们自然把资金都留在了本地。

再看广州,数据显示,2019年广州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已经成为第四大支柱产业。截至2019年末,广州全市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达10.62万亿元,同比增长11.16%。其中,存款余额5.91万亿元,同比增长7.9%;贷款余额4.71万亿元,同比增长15.6%,增速高居全国第一位。2019年3月,上交所南方中心落户广州。2019年12月,广州与15家金融机构总部(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签订意向性合作协议。上交所南方中心,再加上未来的粤港澳金融合作区、创新型期货交易所,广州正迎来又一轮的金融竞争力爆发。

抢滩金融中心在目睹“纽伦港”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崛起所带来的利好后,人们发现一个地区或一座城市被冠以“金融中心”四个字时,它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所处的地位非同一般。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上海和北京加速崛起,深圳跨步追赶,广州、南京、杭州、青岛等城市纷纷发力,围绕着金融中心开展了激烈的竞争。各个城市纷纷喊出建立金融中心的目标,根据自身资源和特色,提出了国际金融中心、全国金融中心、区域金融中心、产业金融中心及特色金融中心等不同的定位。比如武汉提出“奋力迈向中部金融中心”,郑州提出“建设区域性现代金融中心”,成都提出“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济南提出“建设区域性产业金融中心”,南京提出“建设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等。随着北上深全国性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也已经进入跑马圈地的时代。如何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求同存异,真正实现金融中心的目标,成为各大城市未来建设的挑战。

纵观全国资金吸纳能力最强的城市,基本都有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等“头衔”加身,政治因素和区位因素使得城市间金融实力的排名与GDP基本呈现正相关关系。引入金融机构,成为城市在提升金融实力上最直接和最快捷的方式。与此同时,实体经济、民营经济的活跃度也是金融活力的最大加分项。

金融中心是金融机构密集、金融市场发达、金融服务高效、金融信息灵敏、资金流动自由之地。虽然各地均高喊金融中心的口号,但有的金融中心刚刚初绽光芒,更多的金融中心目前还收效甚微。或许,相比纷纷抢滩金融中心,各地更应该围绕有实力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优势区域,推动人口、资本、技术等要素的集聚。各地在打造金融中心时,也需要考虑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考虑区域金融中心的辐射范围,形成与经济增长良性循环、有辐射能力的差异化错位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