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青岛 说说西镇的成武路

作者:于向阳

我住在西镇成武路43号老屋20多年,离开西镇后总有些割舍不下,从2004年搬到榉林新村,转眼也十几年了,西镇的老屋还在,成武路还在,老邻居还在,老石、老王、老孙、老刘、老梁、老陆、老鲍、老张、小虎、大山、连兴等等邻里之间的故事,那情,那景至今尚在心头,难以割舍。

青岛成武路最大的院落是成武路28号的挪庄大院,其次是成武路小学和南阳大厦,区政府大楼。虽然南阳大厦门牌在南阳路,但是他的楼体大部分在成武路,就台西区政府的原办公楼,大门在磁山路,楼体却大部分在成武路。这条街、这几个楼座,是西镇的年份比较久的老楼,这里也是老西镇的政治文化中心。

青岛成武路小学现在已经撤销,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幼儿园。


翻开青岛市志:在德占之前,台西是一片荒滩。德国入侵之后,对青岛进行大规模扩建,包括在台西建设了劳工住宅区。公元1911年德占时期,小泥洼一带居民因德军修建炮台而被驱出,部分居民挪迁至此,搭棚聚居成村,故取名“挪庄”。


台西当时的市街为方形棋盘,窝棚茅舍坐落其间。虽然简陋,还算整齐,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山东战乱,加上灾荒,青岛周边郊县市和山东省内甚至省外的难民拥入青岛,他们通过火车或者轮船来到青岛,就在附近。搭个窝棚住下了,形成了贫民窟,有碍观瞻”


大批民众逃荒涌进青岛。这些流民在团岛一带的海岸边搭建临时窝棚,老人妇女儿童极为艰苦,沈鸿烈当时任青岛市长,他在团岛、西镇、单县路、兹阳路等地段建了八大民众院,把流民全部安排到砖瓦房里。他们全部定居下来,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直到八十年代末,城市改造棚户区,这些民众大院才无影无踪。挪庄是八大院中规模最大的,当时住户也是1000余户。

1988年,青岛市政府拆除棚户进行重建,按附近所建数处居民院中排序为“第七平民院”,但居民群众情深念旧,后称为“挪庄社区”。

挪庄社区位于青岛市市南区西部,八大峡街道办事处东北0.5公里处,南靠著名的青岛一中,北临西镇公交总站,占地面积0、028平方公里,现有居民1280户,人口总数3200人。


1988年初,青岛市政府将挪庄列为改造规划内,经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青岛建筑公司承建施工,同年6月动工,次年12月竣工,建住宅楼16幢,总建筑面积为70404平方米,其中网点占3679平方米,驻街单位有农业银行一处,邮电局一处,餐饮业、旅馆等多处,网点生意兴隆,方便居民。

挪庄大院距今已有百年历史,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挪庄改造以来,“挪庄正月唱大戏”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1999年挪庄大院被市文化局评为“戏曲大院”。

我的家在成武路43号,我们院的大门正对着挪庄,在80年代,经常晚上走到街头,在路灯下与住在挪庄的许多朋友打“够级”扑克,有时凑不齐手便到挪庄大院的小花园打太极拳。

那小花园中有凉亭和石碑,碑上刻着挪庄的历史记载:1911年德占时期,小泥洼一带居民因德军修建炮台而被驱出,部分居民挪迁此地,搭棚聚居成村,取名“挪庄”。1930年5月,青岛特别市政府决定拆除棚户,进行统建。“挪庄”是青岛居民人数最多的一个平民大院,有1078户,5000多人,如同一个小城市,街巷纵横,生人进入难以走出。除居民外还有许多小商店,成为城中之城。

我们居住太清路43号的楼房是3个楼座,是1985年由青岛总工会,青岛文化局,青岛检疫所联合拆迁,大门改有郓城北路2号进入,我们的楼下原来就是临街成武路的一排门头房,每家都开商店,大部分都是买卖酱菜和调味品的个体户,在1956年公私合营他们组成了位于单县路的青岛酿造三厂。所以,我们院子的老人大部分从这家酿造厂退休。

我们家对面的成武路菜店是挪庄大院外的临时建筑,在那计划供应年代,出售大白菜,大豆腐,买鱼肉鸡蛋都需要排队购买,而我们与菜店比较近,也是比较方便的,记得八十年代,成武路菜店的经理姓薛,那卖鱼虾的主任姓赵,由于是对面邻居,我们相处的关系特别好。

记得也是八十年代,我出差去北京,在顺道探望北京鼓楼附近的大哥,走到新街口看到一个卖蟹子的冷藏车,近前一看,竟然是青岛成武路菜店的赵主任。原来是赵主任拉了一车蟹子来北京卖,谁知北京的价格并不高,值得便宜销售。我买了几斤给我的大哥带去,这也是走到异乡巧遇老乡、在北京买到青岛老乡带来的海产品的佳话故事。


南阳大厦位于西镇成武路与南阳路交界处,硕大的院子,两边各有一栋楼座,左侧是日式建筑,建于上世纪30年代,中间两个单元(六、七单元)为三层,两侧两个单元(五、八单元)为两层楼房。大院右侧为苏式三层建筑,建于上世纪50年代,同为四个单元(一到四单元),两栋建筑合称南阳路9号,即南阳大厦。大楼里显得很是宽敞,在当年西镇简陋拥挤的棚户区里,这里却有着“鹤立鸡群”的架势。


大院西北处有个公用水龙头,东南角有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公厕。可以想象当年计划用水时排队接水的热闹,以及全院上厕所的尴尬景象。

当年青岛饮食服务公司建新池有一个山东省人大代表刘慧贤是修脚师,她经常到南阳大厦为几个在国棉企业退休的老职工修脚,我当时在青岛饮食服务公司宣传科帮助工作,为了写好对女修脚师刘慧贤的报道,我多次陪同她一起去患者家中现场采访,为她的做好事写报道。当时我看到南阳大厦的房子也是纯粹的筒子楼,一家十几个平方米。没有想到,我们企业的杨庆兰书记也住在那个大院旁边的一间十几个平方米的屋子里,他对象李建国还是青岛锅炉厂的厂长。在那个年代的干部确实廉洁,想到的都是为人民服务,学习雷锋。

我住的成武路43号是临街房,由于在2000年成武路就是夜市,那叫卖声,买卖东西讲价钱,打架的声音和烧烤的烟尘直接让你晚上不能开窗。尤其是那些喝醉酒的汉子在大街上吆喝,制造噪音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在成武路与郓城北路拐角,有一家西镇锅贴铺,那锅贴可真是皮酥肉香,那虾仁锅贴,韭菜锅贴,三鲜锅贴多种多样。据说店老板的技术来自沧口锅贴的传承,细品起来,他店的锅贴能与沧口锅贴比美。我每次回到西镇老屋,怎么也得去吃一次或者买一锅带回家全家品尝,因为那锅贴色、香、味具绝,值得一品。

成武路全长约一千五百米,西头顶着贵州路,东头牵得是汶上路,记得青岛翻译事务所的所长楚成东住在汶上路与成武路拐角的楼上,他是青岛知名的作家,写过好多作品,曾经担任青岛文艺的编辑,青岛指南的主编。他每年春节总约我去他家楼下的全家福酒店让我们两家人团聚就餐,那情那景至今难忘!

在南洋大厦对面的红砖房是原来的区政府大楼,在红砖楼的侧面有一个每天关着的铁门,有一天万年青照相馆的王孝先师傅在成武路大街遇到我,非拖我去他家看看,我不好推却,谁知他把我带进那个铁门,原来他的家是大楼下的偏厦,那个铁门就是他家的院门,仅仅十几个平方米住着一大家人家,他妻子在青岛美丽照相馆工作。好多年没有见他了,也不知道现在如何了。

由于我们成武路43号的楼房设计不合理,厨房设计在中间,按照燃气公司规定,管道天然气不能穿过卧室,所以一直没有安装天然气。我只得搬到榉林山居住。

转眼间,离开青岛成武路居住将近二十年了。但是,成武路每天发生的变化,大院里的新闻故事却时刻挂在心头。现在的成武路,从我家向东变化不大。

但是、成武路的西头,南阳大厦,台西五路,四路大院和靠近贵州路附近的房屋一带已经全部拆迁,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高楼大厦。


在2017年与青岛蓝月亮艺术团的二十几个志愿者去拍摄我写的剧本《醉美夕阳红》,在黄岛的今康福养老院遇到了在成武路住的许多邻居,她们高兴地说:今康福养老院的刘董事长和妻子当年在成武路租房住,在台西三路市场蒸馒头十几年、后来回村开了个养老院,还开办了医院,这里价格实惠,服务周到,吃得好!

我也是老人了,自身养老是一个我们这一代面临的主要问题。看到许多成武路居住的老邻居舍弃市内的家和养老机构选择大珠山下的今康福养老院,不由地想:等我老了,还真得去刘院长这样受欢迎的养老院去度过晚年。在这里顺便向成武路一带的老邻居和关照我们老邻居的青岛今康福敬老院的刘经理问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