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砚台,一世芳华,详细讲解砚台的发展史

千百年前雨于今日落下,可千百年前的人却早已难寻踪迹,即便留下几卷方巾、几篇被世人口口相传的诗文,却也难以寻得往日的闲情雅致。

时间的流淌,并非断点。即便没有人能够永生,可所有不被侵蚀的物品仍会见证着朝代更迭、沧海桑田。今日,笔墨纸砚的故事虽被人们熟知,可也避免不了被取代的命运。有人说着:笔墨纸砚乃是一种情怀,追忆往事。可家里的文房四宝却还是逃脱不了束之高阁的命运,偶尔心情好才能见见阳光。

于古人而言,笔墨纸砚乃其性命也。可并非所有的笔墨纸砚都可称为文房四宝。笔者,以湖笔为首、宣笔历史最为悠久;墨者,以徽墨最为出名,味道芬香而持久;纸者,乃以宣纸最为出色;砚者,则以红丝砚、端砚、歙砚、洮河砚,并称"四大名砚"。

笔墨纸砚中,唯砚台不同。古人称砚台为文房四宝之首,因其可"传万世而不朽"。随着朝代的更迭,砚台的材质越来越多、形状也越来越丰富,陶瓷玉石无所不有,书家世家都喜欢收藏。

一方砚台

纵使砚台形状各异,可流传千百年,可说到底不过是一块石头罢了。那这块石头是如何走上书桌,并成为文房四宝之首的呢?

相传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就已经产生了最早的石砚,而且在当时还并未有如此动听的名字,砚台的发明也并未是为了研磨,而是谷物的研磨,后世经过发展改革,形成了现如今研墨的砚台。

现如今,博物馆中所存的1958年从陕西宝鸡出土的《双格研磨盘》乃是砚台的起源,尽管使用的材质粗糙,打磨也不精致,但是尺寸、比例都与现如今的一般无二,还有盘中残留颜料,即使经过几千年,也仍然留下了印记。

秦一统天下,统一文字和度量衡。至汉代时,随着文字的普及,砚台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石砚、陶砚、漆砚、青铜砚等各种材质均有,雕花的类型更是让人目不暇接——三足砚、兽足、龟形等无所不包括。或许材质并未太精致,造型也并不是十分好看,但与之前相比已经超脱了研磨的功能。

汉代以青铜器出名,文学、艺术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纵使是一块小小的砚台,雕刻的花样也十分多,让人叹为观止。

魏晋初现,隋唐盛行——瓷砚

朝代更迭、年岁变换,岂是一人之力可改变的?江山倾覆、沧海桑田、人来人往、风云变化,留下来的不过是几处残破的避风所,缺了一个角的书桌上杂乱地摆着毛笔与磕破了的砚台,以及一封尚未写完的家书。

陶瓷乃我国的象征,其中青花瓷更是以其淡雅的色调和风雅的花纹受到了各个朝代的喜爱,至清朝时,更是达到巅峰。

烧制的砚台始于魏晋时期,人们已熟知烧制的艺术,并将砚台也送进了烈火中,粘土在高温中逐渐凝固,形成好看的形状。出火、冷却后,在进行其他处理——雕花、上色等各种步骤,最终在历史上留下"陶砚"这个名字。但魏晋时期,国家动荡、政权更迭,人民四处流窜,自顾不暇,谁又会在乎这一方砚台的的命运呢?

直至隋唐时期,国运强势、国家安定,人们才像是靠岸的船舶,逃离了狂风暴雨、幸得一时风平浪静,得以与良人相伴余生。恬静的生活、茶余饭后,有笔墨纸砚可相伴。

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思想也就越发开放,对生活的品质和各种事件都多了一些期盼。能够吃饱肚子了,就想要每天都能吃上肉;有了石砚,就想要金银玉石的砚台。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唐朝灯红酒绿、茶余饭后的背后,文人墨客的诗中多的是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小人当道的种种不满,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证明自己地位的精雕细刻的金银砚台,反而是素雅大气的瓷砚更受追捧。唐代诗人李峤曾在《砚》中写到"光随锦文发,形带石岩圆。"笔墨纸砚乃书生之名。

唐朝以开放著称,与周围的国家密切来往、互通有无。手工匠者的技术更是炉火纯青,使用的材料更加丰富多彩。前朝时,制砚台的材料大多是品质不好的,比如粗制的陶砚;但到唐朝,挑剔的诗人怎么会满足于粗糙的陶砚呢?他们更想要精致、优质的陶泥,才能制作出心喜的砚台。

需求与供给本就是双胞胎,政府开始开采品质更高的端石、歙石等专用砚材,自此才结束了许久的杂石制砚历史。砚台的品质也越来越高,后期呈现了四足鼎立的局面,端砚、歙砚、红丝砚、澄泥砚为唐朝时的四大名砚台。

时光无法穿越,流逝的岁月无法回来,我们无法窥视他们,他们也无从得知这个世界。但纵使时代不同,但我们还是从一个个出土的物件中,看到了前朝的繁华、孤独前行的书生、仰面而叹的佳人,朝前看,我们的世界里也照样不缺这样的爱恨情仇。纵使时代变化,可人却依旧多情。

朝代更迭,藕断丝连

历史是分段的,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风景与人;但历史又是惊人的相似,每一个朝代都是在吸取前朝的经验,在前朝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辉煌。

纵使唐朝辉煌的政绩让人叹为观止,可终究也逃不过衰落,或许是历史的回环,或许是命中注定,宋朝取代了唐朝。许多的地方都还留着前朝的影子,就连砚台的样式也如此。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更好地发现这个世界的变化。宋朝的砚台与唐朝并无很大区别,也在此基础上,做出了一些小改动。

唐朝时,砚材质种类丰富多彩,精致美观,宋朝也差不多如此,但宋朝的砚台更在乎实用性。为此,一种名叫"抄手砚"的独特砚台横空出世。抄手砚多为长方形,端庄大气,为方便拿取,将其作为倾斜状,下方凿空。抄手砚乃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砚台形状。

不论哪个朝代,金钱和地位是人们不变的追求。纵使是一个不起眼的簪子,也要用金银装饰;一个终身放在书房的砚台,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心性。

砚台的鼎盛时期

明清时期,砚台从实用性转为收藏性。前朝之时,人们看重自己的砚台,象征的就是个人的性情,有人喜欢金银,有人热衷玉石,更有人对梅兰竹菊爱不释手。

明清时期,封建集权达到了顶峰,人们越发重文轻武,对文房四宝的追求也更上一个台阶。自然,市场上大部分的砚台都并非为了写字而产生,而是为了收藏。制作砚台的材质更加昂贵,不仅有泥、陶瓷,还增加了竹、木头、水晶、象牙。其次,砚身的雕花更是多样,飞禽走兽、树木虫鸟无所不有,甚至出现了铭文、书画,与前朝相比,可谓是砚台的时代。

其次,能工巧匠层出不穷。清代制砚名人顾二娘,平生所造砚不过百块。她对石材十分挑剔,擅用石头原本的纹路来雕刻,并非改变原本的纹理,而是以原本的纹理为基础,让雕花或颜料与之融为一体。所以,顾二娘所制砚台,无论是古香古色,还是鬼斧神工,所有的装饰与石头纹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清朝政府对砚台更是十分重视,民间、宫内,自有许多人悄悄记载了砚台的历史。

总结

在文学的世界里,砚台早已默默守在一旁,看着时代变迁,铅笔、钢笔、碳素笔,来来往往,可最终站在角落的却还是只剩下自己一人。

或许现在的文房四宝已经变成了电脑、鼠标、键盘与网络。不是我们把砚台忘记了,而是经历千百年,能够真正懂砚台的人寥寥可数,也不再能研出纯净的磨了。

世界太过纷扰,灯红酒绿扰人心。我们与那个世界已经距离千年了,纵使在赶考的紧张关头,笔墨纸砚也不会再出现在书桌上,而是在某个黑暗的角落沉睡。

一方砚台,一世芳华。对制造者而言,每一块砚台都要倾注心血,像顾二娘一般的名匠,每一份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纵使一生所制造的数量有限,每一块都可做传世珍宝。对使用者而言,在每一个点灯看书的时候,都在一旁守候。

每一块砚台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或许是定情信物,又或是故人所留,无论是何种故事,我们都无法得知了,这些故事被埋藏在历史的深处,情却飘散风中,永远不可触碰。

前朝终究是前朝,过分纠结过去的事是不明智的。我们自然无法改变历史,但是却可以书写未来,携一支毛笔、一方砚台、几张宣纸和一块墨,画天下山水、书奇闻异事,让笔墨纸砚的芬香再次随风飘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