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皇帝大览,看完你会对欧洲通史和皇帝概念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废话不多说,先来做一个名词解释,当然这个名词解释并非来源于新华字典里面,而是我写这么多欧洲历史所总结出来的一点心得。所谓皇帝,我给他定义为三句话:已知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不管是实际上的还是名义上的;后来习惯到无法割舍。

这三句话怎么讲呢?所谓已知世界,就是在交通严重受时代限制,世界各地区之间受巨大山脉、广大沙漠等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而无法互通,自身所生活的这个区域就自认为是已知的全世界了。比如说我们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把自己的统治区域称为天下,由于东边是海、南边是海、北边是西伯利亚无人区、西边是沙漠和高原,因此被地形框在了这一范围内。西方也是一样,在与东方没有建立联系之前,冰天雪地的北欧以南、西边是大西洋、撒哈拉沙漠以北的北非,环地中海的这块区域就是他们的天下。因此统治这两块区域的最高统治者,分别就是东方的皇帝和西方的皇帝。



然后第二句为什么说不管是实际上的统治者还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呢?曹操、刘备、孙权是三国时期的天下实际统治者,但皇帝还是那个汉献帝,虽然只是名义上的,但有他在法统上的合理性。西方也是一样,英国、法国、西班牙都有各自的实际统治者,但是在名义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才是西方的最高统治者。

第三句话什么叫后来习惯到无法割舍呢?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陆路还是海上都发现了原来自己所生活的地方并不是全世界。中国古代通过张骞出使西域穿过狭窄的河西走廊,发现还有一个广阔的西域,甚至再往西还有更多的未知世界,但是东方的皇帝明明知道自己只是统治其中一个区域而已,为什么还称自己是皇帝呢?这就是习惯的力量,首先刚开始知道周围还有其他地方的时候,往往紧挨着一个大帝国的周边地方,都是些势力相对较弱的,要不然中间也成不了大帝国,因此虽然周边刚发现的这些地区还没有完全纳入皇帝的统治范围,但是他自认为这是早晚的事,“等朕有空的时候自然会把他们纳入自己手中”,后来发现这些所谓的偏远地区一般是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所,战斗力十分彪悍,于是又就觉得不是那么轻松就能拿的下的,但此时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就是明知外面还有其他世界,自己仍然称为皇帝的这么一个时间段,这也就养成了习惯。当最遥远的东、西方之间都互相发现并了解之后,各自的皇帝也就由于习惯的力量对皇帝这个称号无法割舍。



我们把皇帝的定义从横向的统治范围,到发现世界仍然留用的纵向时间轴上都解释清楚了,那么国王这个称号就没必要花太多的时间了。与皇帝相对应的国王这个称谓的名词解释,我认为就是:已知世界的部分区域的最高统治者。比如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就分了很多同姓的王,安排在以前春秋战国时期吴国所在地的那就叫吴王。西方也一样,统治原先罗马帝国高卢地区的就是法兰西国王、统治大不列颠岛的就是英格兰国王和苏格兰国王,统治西西里的就是西西里国王。所以有时候国王要实际上受皇帝的管辖,有时候国王要名义上受皇帝的管辖。



名词解释完了以后,我们来了解一下欧洲的这些最高统治者。我们知道欧洲国家数量很多,对历史产生最深远影响的肯定还是那些国王们,毕竟欧洲历史的主旋律是千百年来一直分裂,与东方的大一统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也出现过一些个皇帝,当然相较国王的数量真是少的可怜。欧洲人是怎么称呼这些地位上高于国王的最高统治者的呢?我给大家列举一下,比如凯撒、奥古斯都、皇帝、沙皇等等,我所列举的这个顺序就是这些称谓在历史上所出现的先后顺序。接下来我们从头捋一下这几个称呼,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仅能够知道这些称呼是怎么来的,同时也能知道欧洲历史上少有的那些皇帝,分别是怎么出现和消亡的。

欧洲的历史貌似无论说什么话题都避不开古罗马。其实这个古罗马一开始只不过是亚平宁半岛中部拉丁地区也就是罗马城附近的一小片地方,后来扩展到整个半岛,然后再地跨亚欧非,把地中海当内湖的这样一个庞大帝国。在这一过程中古罗马从小到大总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王政、共和、帝制。也就是说最早古罗马是有国王的,后来他们抛弃了王政建立了古罗马共和国,在共和制下古罗马成长最为迅速,发展跨度也最大,因为从亚平宁到环抱地中海几乎都是在这一时期实现的。古罗马共和国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体公民大会,然后他们的常常任管理机构就是元老院,具体的各部门官员是由养老院任命的。比如说执政官,他掌握行政权力,保民官,他代表中下层或者说古罗马平民阶层的利益,还有大祭司,掌管与神的沟通,还有监察官,就是类似中国古代御史的性质。



本来古罗马共和国具备一个比较完备的制度,但是发展到末期开发出现了变化。凯撒本来只是高卢行省的总督,但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不仅征服了高卢全境,还跨过英吉利海峡占领了大不列颠岛南部的英格兰,可以说凯撒把古罗马共和国推向了一个巅峰。这样一时间他的威望就很高了,高到他可以无视元老院的存在。前面提到的这些官职他几乎都历任过,而且有时候身兼数职,最后元老院没什么好给他了,他的功劳太大了,于是就为他量身定制了一个职位叫做终身独裁官。此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凯撒这个名字就成了天下最高统治者的一个代名词,后来很多成为欧洲最高统治者的人都以凯撒二字来给自己命名,借以形容自己无以复加的地位。



那奥古斯都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现在很多人甚至会认为奥古斯都是个人名,其实音译的这四个字在拉丁语里是神圣的意思。当凯撒被元老院刺杀以后啊,凯撒的干儿子屋大维联合另外两个人形成古罗马后三头,杀回罗马并处决了这些参与刺杀凯撒的元老们。屋大维也借此成为接替凯撒掌握实权的最高统治者。屋大维时代与凯撒本人只隔了一代人,我们刚才所提到的凯撒这个名称成为整个西方用以称呼最高统治者的习惯,在当时还没有形成,因此元老院也得为他专门上一个封号,如果用我们汉语来说,就是给他封了一个"神圣的屋大维"或者"神圣者屋大维"。



随着屋大维在国内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最终终结了共和体制,将古罗马带入帝制时代。但是那时候还没有为他新生出一个词来,于是奥古斯都这个称号就成为了屋大维及其继任者们的特有称谓。就好像我们古代有三皇和五帝,秦始皇统一之后给自己编了一个称号叫皇帝一样,奥古斯都就是西方的皇帝,由于我们称呼皇帝两个字更加习惯,也更加明白这两个字的含义,因此当把西方皇帝称为奥古斯都时虽然会显得"入乡随俗",也会显得更加专业,但是毕竟不如直接称呼皇帝来的更容易理解,也更有代入感。

自此以后,欧洲后来的最高统治者就有了两个选择,凯撒和奥古斯都,这俩称呼也被欧洲各地的"方言"所翻译,比如英语里管奥古斯都叫奥格斯特,俄语里管凯撒叫沙。古罗马帝国后来分裂为东、西罗马,戴克里先规定两个帝国各有一个正皇帝和一个副皇帝,也就是说当时古罗马有四个皇帝,分别是西罗马奥古斯都和西罗马凯撒,东罗马奥古斯都和东罗马凯撒。



帝国北方由于匈人的大举入侵,日耳曼人不得不南下,在南下的过程中一不小心把西罗马帝国给覆灭了,而东罗马帝国一直延续了千年之久,东罗马帝国一直有它的皇帝,既然它那么稳定,咱们就暂且放一边不说,先来看西罗马覆灭后的日耳曼人。日耳曼人并不是一个团结的整体,他们是好多部族分别占领了西罗马的不同区域,其中占领高卢地区的日耳曼分支法兰克人发展壮大起来,到查理大帝的时候发展为法兰克帝国,并自认为是西罗马的继承者。由于查理大帝的父亲矮子丕平曾经给教皇献过土,帮助教皇建立了个教皇国,因此跟教皇搞的关系非常好,教皇出于礼尚往来,给他父子二人先后都加了冕。



但是法兰克帝国持续时间很短暂,到查理大帝孙子的时候就分裂了,分裂之后就不能再称帝国了,于是就有了东、中、西三个法兰克王国,因为帝国的一部分只能叫王国。这也形成了后来德、意、法三个国家的雏形,也就是说在这一段时间里面,除了东罗马帝国皇帝以外,整个西欧是没有皇帝的。不过东法兰克王国慢慢发展壮大起来,到奥托一世的时候,疆域不仅向东又发展了不少,而且把中法兰克王国的北部都吞并了,向南直接跟教皇国接壤。也就是说原先法兰克帝国除西法兰克以外,所有疆域都纳入了奥托一世的统治范围,于是奥托一世认为自己是法兰克帝国的正统继承者,同时也就是古罗马的继承者,甚至认为他所建立的帝国比古罗马还要神圣,于是跑去教皇那里讨来了皇冠,从此诞生了神圣罗马帝国,西欧又开始有皇帝了。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欧洲皇帝的统治范围越来越小,本来是把地中海当内湖的古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各缩一半,后来法兰克的时候就不包括西罗马的英格兰和西班牙了,等到神圣罗马帝国的时候连法兰西也不包括在内了。那么这些逐渐被欧洲“离心力”甩出去的这些地方,除了英、西以外还包括亚平宁半岛南边的那不勒斯王国和西西里王国,还有葡萄牙、法兰西,以及大不列颠岛上的苏格兰、爱尔兰,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实际统治者——国王。但是由于他们全民信仰基督教,在整个基督教世界里面,被教皇加冕的那个才是皇帝,因此为了不至于因教义跟教皇产生抵触,影响到自己的实际统治,这些国王们名义上还是要受被加冕的那个皇帝管辖的,这里说的也就是那个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法理上神罗皇帝高于英、法、西这些国王,当然实际上他是不可能完全控制的,但他也可以控制一小部分,怎么控制呢?总结起来可以说是始于基督教、终于基督教。就是基督教赋予你了皇帝的桂冠,你虽没有实际控制法国的世俗权力,但你在法国能做的事,就是通过在教皇身边吹耳旁风,然后让教皇更换法国境内的大主教,通过大主教来影响法国国王的决策,这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真正能够做到的事情。随着后来神罗皇帝跟罗马教皇矛盾越来越深,互相争权,就连这一招也不太好使了。政教互怼到一定程度爆发了欧洲的宗教改革,之后欧洲大部分脱离了受教皇控制的局面,也就迈出了中世纪。



我们会发现欧洲而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现在来说,最挑头、最扎眼、表现最突出的就这么几个国家:英、法、德、俄。那时候德国还处于神圣罗马帝国阶段,他是有皇帝的,那英、法、俄三个那么厉害,当时就甘做国王吗?当然不是,你比如说俄国,本来在欧洲人眼里就是一个偏远地区、天寒地冻、没人愿意去的蛮荒之地,但是它在地理上有一个优势没有被西方国家发现,那就是紧挨着东罗马帝国,当时的伊凡三世取了东罗马皇帝的侄女,当东罗马灭亡时,由于是异教徒也就是奥斯曼土耳其给它覆灭的,因此原先寄生在东罗马帝国皇帝身边的那个东罗马的教皇,也就是东正教的大牧首,他只能再找一个依附者,于是他就借着这段联姻选择了罗斯公国的大公伊凡三世,并把罗斯公国抬举为东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



伊凡三世对此肯定非常乐意啊,他就开始自称皇帝。俄国的皇帝是怎么个叫法呢?他们用的是凯撒这个名称,凯撒在俄语里音译过来就是“沙”,但是我们汉语里面如果音译成两个字或以上还好理解,如果译成一个字,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由于“沙”就是我们中国的“皇帝”的意思,所以翻译的时候就在“沙”后面加上了一个“皇”字,这样更直观的体现了这一统治者的地位。于是就有了欧洲除了国王和皇帝之外,另一个耳熟能详又比较特殊的名词那就是——沙皇,沙皇统治期间的俄国也就被称为沙俄。



法国也不甘落后啊,虽然借助外力是不好办了,但可以凭借自身的能力和武力“出线”。拿破仑一开始只是夺得了法国的权利,最多他也就称个国王,但是他又敢称王,因为法王刚刚被法国大革命给干掉。也正是由于法国大革命,欧洲各国的王室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组建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法联盟向法国进兵,慢慢的本来是保皇派和革命派的斗争转化为了民族仇恨,成了法国人抵抗外敌入侵的一场自卫战。拿破仑也就理所当然的担任起了法国人民族英雄的角色,不仅抵抗住了反法联盟入侵,还成功反击并向外扩张,占领了几乎整个欧洲大陆,神圣罗马帝国也就灭亡在了他的手里。此时最有资格称皇帝的就是拿破仑,教皇也同意为他加冕,只不过皇冠是他自己带头上的,因为他没有神罗那种对罗马教皇的依赖性,也没有沙皇那种对东正教大牧首的互相寄生性,他完全是靠自己武力征服来的,自己带也就是理所应当的了。



到这个时候,东罗马没了、神圣罗马也没了,欧洲东、西两个皇帝替换成了一个沙皇、一个法皇,好像始终没有英国什么事。如此重要的一个欧洲国家它就是当不成皇帝,因为跟罗马教皇太远了,沾不上光,自己又征服不了欧洲大陆,只能在不断的平衡欧陆各国的均势,以求得自身有一个安全的海外生存环境。

后来拿破仑下台了,原先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也就是哈布斯堡家族又跳出来恢复帝制,只不过它已经没有能力再重新聚拢这帮诸侯国了,只能在自己实际统治的奥地利范围内称皇帝。当然奥地利不像现在,在当时也是一个相当强盛的国家,像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上的一些国家均臣服于它。那神圣罗马帝国散了架之后除奥地利以外的那些所有邦国呢?在俾斯麦的铁血手腕儿下成立了一个这个叫做北德意志联邦政治实体,也就是今天德国的雏形了。法国那边拿破仑的侄子拿破仑三世又加冕为皇帝,也就是说当时欧洲东、中、西分别有三个皇帝:沙皇、奥地利皇帝和法皇,好像还是没有英国什么事。



再后来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打赢了普法战争,拿破仑三世下台,法国又成了共和国,北德意志联邦成为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原先普鲁士国王加冕为皇帝。它这个皇帝的意思就是继承神圣罗马帝国,所以才叫第二帝国。这时候欧洲的三皇其中一个由法国换到了德国手里,那英国这么长时间到底在忙什么呢?其实英国真没闲着,它一方面忙着平衡欧洲大陆的均势,哪一个成为欧洲大陆最强,马上就会被别的国家在英国的支持下压下去;另一方面它在忙着海外扩张。

欧洲大陆国家也不傻,他们也不是不知道英国的心思,只不过每当欧洲大陆老二想打老大的时候,明知英国的小心思的情况下依然会联合英国,只是为了反过来利用英国的平衡政策而已,一旦战争打完了,就开始时刻防止英国向欧陆的渗透。也就是说你平衡归平衡,但别想着在欧洲大陆能够得到多少领土,在这种欧陆国家的共识下英国是进不来的。英国自身也深知这一点,进不去那我去别的地方,打着打着就建立了一个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帝国——大英帝国。



但即便你建立了大英帝国,罗马教皇也不会给你加冕为皇帝,你法理上仍然是英国国王,这怎么办呢?没关系,要知道你罗马教皇只能在西方世界实行思想统治,而英国早就把手伸到东方了,英国拥有一个广大的印度,当不了欧洲的皇帝可以当印度的皇帝,印度皇帝“职称”总不需要你罗马教皇来“评定”吧。于是此时欧洲就到了皇帝数量最多的时刻,同时有四个,分别是沙皇、奥地利皇帝、德意志皇帝和印度皇帝。当然印度皇帝在欧洲会显得有些别扭,但没办法,事实摆在那里。

既然到了数量最多的时候,也就到了物极必反的时候了。四帝场面终结于一战,一战打完把欧洲大陆上的三个皇帝全部拖下马,沙皇没了,被国内的二月革命给推翻了;奥地利皇帝没了,因为奥匈帝国被协约国给肢解了;德意志皇帝跑到荷兰去避难了,因为国内爆发了兵变,后来成立了魏玛共和国。也就是说一战后整个欧洲还剩下一个统治区域不在欧洲的印度皇帝,到此时基本上可以宣告欧洲的皇帝时代终结了。

之所以还要往后面说,是因为还有个印度皇帝和拿破仑家族在。一战后随着欧洲各国势力的纷纷衰落,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力也就大幅度下降,印度开始慢慢脱离大英帝国的统治,最后一任印度皇帝就是今天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也就是《国王的演讲》里面那个乔治六世。



那么欧洲现在还有皇帝吗?有的,就看有多少人承认了,反正波拿巴岛上的岛民是承认的,他们认拿破仑的后代克里斯多夫波拿巴为皇帝,只不过他们这个皇帝正在摩根银行做银行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