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云端解——北京东城法院线上“和立方”高效化解劳动争议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将“和立方”工作机制转移至线上,探索形成线上解纷工作机制,继续开展诉调对接工作,通过“线上诉前调解+云端司法确认”的方式,为群众提供“解纷不掉线”的暖心司法服务。


今年4月,受26名同事的委托,31岁的张某来到北京市东城区劳动保障监察队投诉举报用人单位的欠薪问题。张某等27人在北京某车辆清洁用品公司担任汽车美容师,受疫情影响,本就经营不善的公司更是雪上加霜,进入停摆状态,无力发放张某等人的工资。张某等人曾多次向公司讨要工资,也曾与公司多次协商,双方矛盾日渐激化,甚至发生过肢体冲突,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在劳动保障监察队,通过张贴在大厅的海报,张某得知,可以通过东城法院驻劳动保障监察队诉调对接工作站进行调解,他随即询问现场工作人员是否能申请调解:“我们也想申请调解,我们并不想闹上法庭,如果能调解成功,不仅不用上法庭,还能保留大家和公司的情面。”得到肯定答复后,张某等27人在劳动保障监察队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向诉调对接工作站提出申请。


收到张某等人的申请后,负责诉调对接工作的冯晓光法官第一时间开展工作,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将这批案件委派给人民调解员李苗苗和方苹。考虑到双方当事人此前矛盾激烈,两名调解员与冯晓光法官进行充分沟通后,决定采取

“背对背”方式进行调解。


人民调解员在线进行线上调解


“申请人分散各地,难以利用整块时间开展调解,加上疫情防控需要,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挑战。”李苗苗说。在与申请人调解过程中,她们化整为零,用一个个电话、一条条微信,详细了解每位申请人的调解意向,拟定调解方案。最终,27名申请人与公司达成一致调解意见。


意见达成后,调解协议的签署和确认成了新的挑战。“用邮寄的方式签署调解协议费时费力,我们选择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开展后续工作。”冯晓光说,“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可实现‘人脸识别’、‘手机质证’、‘在线签署调解协议’等功能,双方远程签署完人民调解协议后,即可立时进行高效、便捷的司法“云确认”,化解疫情带来的不便。”


“部分申请人手机配置不一,且有些人年龄较大,不会操作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冯晓光介绍,为了帮助27名申请人解决技术问题,他和审判团队一边向信息技术部门寻求支持,一边向张某等人提供“私人订制”式的技术操作指导,一步步教他们使用,最终,27名申请人都学会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的使用。


为了确保调解协议签署及司法确认的顺利进行,冯晓光和审判团队提前做足准备,连续两天,冯晓光和团队都是从早8点半工作到晚7点半,经过20多个小时的努力,27起案件的“诉前调解+云端确认”全部完成。从收到案件到最终完成司法确认,仅用时9天。


调解成功后,张某激动地说:“东城速度令人惊叹,不到10天,这么多人的事儿就给解决了,线上调解真是太先进了、太方便了!”


公司法定代表人对于调解结果也比较满意:“公司经营确实遇到了困难,调解使公司解决了目前最棘手的问题,非常感谢调解员和法官的辛苦努力!”


冯晓光和审判团队为27名劳动者进行云端司法确认


2019年,东城法院创新推出“和立方”工作机制,先后在街道社区、行政机关、行业协会成立11个诉调对接工作站。疫情防控以来,“和立方”转移线上,今年上半年,东城法院驻劳动保障监察队诉调对接工作站通过“线上诉前调解+云端司法确认”的方式共化解涉疫情劳动争议纠纷124起,总涉案金额达4115007.31元。


“我们将继续依托‘和立方’多元解纷工作机制和诉调对接工作站,加强劳争纠纷的诉源治理工作,深入运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优化线上解纷流程,努力把更多劳资争议发现在苗头、化解在源头、解决在当地,为企业顺利复工复产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东城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负责人韩毅兵表示。


供稿/申卓灵 杨晨晖

编辑/杨晨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