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谈略·其人

汪亓/文


而今的河南孟津会盟镇老城村,坐落着一片占地面积180馀亩、建筑面积5000馀平方米的明清风格的建筑群落。其中五进深宅大院,青墙碧瓦,屋明室净,高低错落,格局严整,此间的主人就是明弘光政权内阁大学士、清礼部尚书——王铎。王铎官居高位,书画兼擅,为明末清初的著名人物。



王铎其人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十樵、石樵、嵩樵、雪山、烟波渔叟等,河南孟津人,是明末清初的书画家、诗人。明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崇祯年间官至礼部尚书。南明弘光朝官至大学士,贵为次辅之位。清军南下,攻陷南京,王铎与弘光朝诸多大臣迎降,后受命以原官礼部尚书管弘文院学士事。清顺治九年(1652)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岁,谥文安。



天幸寒门

孟津是黄河河道狭窄之处,据传大禹治水时在此建立渡口,故名。王铎的十世祖王成自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于是家族繁衍,世代生息。

王铎幼年之时,家境贫寒,生活艰辛,曾有“不能一日两粥”的苦状。14岁时师从舅父陈燿,得其指授篇章,16岁入庠,愈发勤奋。

天启元年(1621)八月乡试中举,冬日入京准备次年会试。天幸寒门,不负众望的王铎连科及第,殿试名列三甲第五十八名,从此步入仕途。

当年六月,与倪元璐、黄道周等36人同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之后,历任翰林院检讨、经筵侍从官、翰林院侍讲、右春坊右谕德、少詹事、礼部右侍郎等职。

面对明末宦官乱政、党派内争的政治场面,为人谨小慎微的王铎并未过多裹挟其中,虽然自居清流,政治思想倾向于与之关系密切的东林名士吕维祺、倪元璐、黄道周等人,但未如复社成员、东林党人言语激烈,与阉党发生尖锐矛盾,所以做官之路算得平稳。



入阁辅政

崇祯十三年(1640),王铎欲南下就任南京礼部尚书,因战乱而避乱于怀州(今河南沁阳),倾力相助自洛阳逃亡至此的福王王妃与世子朱由崧,为其后成为南明重臣埋下了伏笔。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军队攻入京师,明思宗朱由检行至紫禁城北的煤山,自缢身亡。

五月,朱由崧监国于南京,因念旧时照顾之恩,召王铎为东阁大学士。次月,王铎从苏州一带前来南京,即入内阁,成为次辅,位置显要。

弘光一朝,外有李自成军队和满清入关的军事威胁,内有朱由崧耽沉酒色,疏于朝政,加之马士英、阮大铖等奸臣祸乱朝纲,时势动荡,忧患依旧。

尽管王铎有中兴大业之思,在不及一年的时间里屡次上疏,针砭时弊,提出应对之策,无奈大势已去。



失节降清

弘光元年(1645,清顺治二年)五月,豫亲王多铎率军攻陷南京,王铎与礼部尚书钱谦益等众多官员做出了同一选择——投降清朝。因首辅马士英已经落荒而逃,故王铎成为南京降清明臣中官阶最高之人。

顺治三年(1646)正月,清廷封王铎为礼部尚书,充《明史》副总裁。顺治六年(1649)正月,授礼部左侍郎,充《太宗文皇帝实录》副总裁。

顺治八年(1651)夏,王铎奉旨祭告华山、峨眉。归途之上身染重疾,及至家中未久便不治而逝。

乾隆四十一年(1776),乾隆帝在命国史馆修编《贰臣传》时,将“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受命,辄复畏死幸生,忝颜降附”的王铎、洪承畴、宋权、钱谦益等列入其中,为他们贴上了官方认定的“贰臣”标签。

其实,仕清之后的王铎与钱谦益、龚鼎孳等文人均备受心灵折磨,各自采取了不同的带有自污性质的行为,以逃避内心的惭疚以及世人的谴责。

钱谦益为王铎撰写的《故宫保大学士孟津王公墓志铭》记载:“(王铎)既入北廷,颓然自放。粉黛横陈,二八递代。按旧曲,度新歌,宵旦不分,悲欢间作。”也许,这既是王铎的生活写照,也是同为“贰臣”的钱谦益的自况。



诗书传世

在为官从政之外,王铎的诗文、书画皆有成就。

其诗名扬当时,有中州诗派代表人物之美誉,论者称“中州苞灵孕秀,固多诗人,近如大宗伯王觉斯先生,其磅礴颖灏之气,能令操觚之士变色避席”(魏裔介《兼济堂文集选》卷五《张越青留别诗序》)。

其诗文著述为数众多,由三弟王鑨于顺治十年(1653)汇为《拟山园选集》,付梓行世。其中,文体涉及制诰、敕书、奏疏、颂、赞、论、箴、碑、序、策、书牍、记、传、题跋、墓志铭等,王鑨在序言里讲到“其卷帙浩繁,约有万卷,装潢牙签,凡五十馀帙”,可知其规模之大。

与诗文相比,王铎的书画艺术更为人所熟知……


(原文刊发于《紫禁城》杂志2016年4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