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我的清小

【浮世绘】我的清小

原创 周光星 晚上八点 今天


我的清小


应母校之约,让我主编《清之源》的校史,说是这年要举办一百一十周年校庆,这本书是作为校友来参与校庆的赠礼。对于这个任务,我真的有些惶恐,因为我此前从没独立编过校史之类的书,虽然近几年来出版过两本书,还受过报纸、电视台的专访,可那只是小说,与校史没有一丁点的关系。无奈,我是夹着门缝吹喇叭——名声在外,其实,那都是些虚名,根本不值得一提。他们说只有我才能担得起这个重任,可在我心里还是虚得很。对于清湖小学,我有双重意义:第一,我自己的少年时期有五年半的时间在这里就读,我的兄弟姐妹八人中有三人,及我的女儿,也是从这里毕业的;第二,我从1988年下半年就调入清湖任教,有二十多年的交集。查看资料时发现,我父亲在解放初期,还是这座学校的教研员,真是一家人与江山市清湖小学的缘份不浅呢。

清湖小学创办于清代宣统元年(1909),到如今,已是一百一十一年了。其实,真正要追溯清湖的办学历史,宋代时就有过一定的影响。那时,有位叫徐存的大儒就来清湖办过学,地点就设在当今的清湖小学的邻近,相隔不足五百米,取名为南塘书院。前后办了几十年,学子上千,出了不少名士,在闽浙一带很有些影响。后来因经济乏力,后援无续,加上他本人病痛缠身,仙逝于办学路上,书院也跟着烟消云散。首任创办人是张效增,时间是1909年,校名为清湖官立初等小学堂,地点就设在清湖一村溪东桥头的仙殿山上。所谓的初等小学堂,其实就是只有一、二、三年级差不多三个班的规模,是属于启蒙阶段的教育。到了1915年,其时是民国三年,更名为县立清湖初等小学校,迁址花田埂老社屋。1928年,第一、第九两初等小学合并,增设高级班。低级班在仙殿山,高级班在花田埂老社屋,更名为清湖完全小学。1929年,移址普明寺1号,新建六个教室,更名江山县第二区立清湖中山小学。这个清湖中山小学的名号,还是由清湖地下党第一任支部书记张实同志倡议,校长徐莲溪(左达)(也是地下党员)更改而来的,左达在解放后就调入杭州师范学院任校党委副书记。

从近代史上看,清湖小学的大力发展还是在民国时期,由初等小学,到高等小学,直至县立公办小学,几十年间,规模扩了许多倍。甚至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鬼子对清湖古镇的占领,放火烧毁了校舍。1942年5月日军撤离清湖,在那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之下,清湖小学依然顽强地崛起壮大,其间仅停办了一年的时间。

中国人向来是不怕抗争的,清湖小学在灾难中雄起,就是一个很好的鲜活事例。其时,任校务主任的周长寿先生,聚百方之力,拆祠堂之废料,取破庙之遗宝,倾尽全力,建六个教室,不仅办学规模没有因灾难而缩小,反而比之前有一定的扩大。巢暖自引凤凰来。于是,那些迫于求学上进的孩子纷纷慕名而来,不仅周边乡镇有人到此求学,甚至许多城里孩子的家长也陪着孩子前来求学。清湖小学在艰难环境之下的办学之举,引起浙江全省的倾慕,迎来一片敬佩颂扬之声。为此,特地受到当时浙江省政府的嘉奖。这一浓墨重彩之笔,确是来得颇为不易。试想当年,国破家亡,但留下的疮伤,那是令人惨不忍睹的。到处是破瓦碎片,到处是一片荒凉,物质匮乏的程度令人无法想象。不要说让孩子们有学可上,就是人们生存下去也成了大问题,粮食不仅奇缺,而且粮价高得离谱,就是天天不可缺少的食盐,也成了天价出售的稀罕物。

解放后,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五、六十年代,当然也包括民国时期,清湖小学培养出了大批人才。其中有中科院院士毛江森、徐元森两。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汪东林,著作有十多本,在全国很有影响,同时又是《人民政协报》副主编,还有个官方身份,全国政协第五局局长,先后担任过两届全国政协会员。还有张兆瑾、刘善余,都是份量重的国家级人才。大学教授也出过不少,如上海复旦大学系总支书记的邵则信,北京航天航空学院周浩敏,浙江大学研究员李潮先生,以及革命烈士张实(先后受聘过好几座大学任教授),都是完全可以让人可圈可点的人物。

七十年代之时,清湖办学遍地开花,村村有学校,不仅有小学,有的还办了初中、高中。在那样的年代之中,清湖小学依然办学规模不减,以质量立校取胜。其间培养出了份量极重的人才,像周正平,就是在那个年代中毕业的。周正平先生现在是中国舞美学会副会长,同时还是国务院“四个一”人才工程的领衔者,多次获过世界杯艺术奖。还有浙江化工行业权威之称的刘建星先生,武汉理工大学系党委书记邵新建。

后来,由于政策的关系,先后撤并了山贺小学、后周小学、七斗小学、毛塘小学、路口小学、路陈小学、蔡家山小学、乐意小学、祝家坂小学、小清湖小学、东儒小学、灵山小学、读溪口小学、石口小学、山弄小学、童家小学、蔡家小学,笼笼统统共计有一十七座,整合成了今天三十一个班级一千三百多名学生,教职员工七十八名规模的学校,另加一座和睦小学分校。教育资源的整合,让优质资源惠及每一个清湖街道的孩子。

清湖小学仅办学地址就变迁四处:仙殿山、花田埂、普明寺、童家淤碧沄苑,撤并学校一十八座,校名更改了一十五次。更值得一书的是,清湖小学的大力发展与清湖民众的爱心密不可分,宋代时是清湖五坦周氏捐出祠堂助力办学;抗战结束之期是清湖商人陆庆焯捐法币一百一十万鼎力相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再到校庆一百一十周之时,各方捐款捐物竟达二百二十余万,其中周正平先生一人就独立牵手一百零八万之多。有趣的是,有一位参与重金捐助的陆建民校友,此时才得知当年捐款助学立下功勋的陆庆焯先生就是他的祖父。

风雨一百一十年,如今的办学条件超过以往任何年代,就是拿全市来说,也是可称得上一流之说。


作者系江山市清湖小学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