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行》第七章

《尼山行》

老街坊

(7)

孔子何以被称为“万世师表”呢?

以我之陋见,起码有这么几点:

其一,他好学、善学,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勤奋不倦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

其二,他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形成以“性善论”为基础,以“立人论”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其三,他修书著述,有可传承的思想和文化载体。集古贤思想之大成,修著《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经弟子们整理其语录、思想的《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其四,他在国家、社会、个人各层面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主张。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在经济思想上,提出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和“富民”思想;在教育思想上,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无论贵贱富贫,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应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在美学思想上,倡导“美”与"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文学艺术思想上,提倡“诗教”,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使文学艺术与政治道德结合起来。不愧为“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

其五,他的“仁义礼智信”思想深入人心。特别是其核心思想“仁、礼”。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礼说,体现了礼制精神,就是今天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课题。今天的世界,若有“生化战”之类,是反人道、反人类的,必遭天遣!

其六,他提出“大同社会”理想,形成了独具东方色彩的“普世价值观”。这与马克思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有相同的愿景。孔子提出的“小康”,也成为我们今天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在大同世界里,天下人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

其七,他倾毕业精力教书育人。仕途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同游列国13年,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曾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很多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总之,孔子的思想之所以隽永,在于他深刻地揭示和回答了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规律。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各方面,给上至帝国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以引领和启迪。当然,孔子学说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性,理当“取其精华,剔其糟粕”。

2020.2.28 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