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一生杀人百万,当他接到秦昭王的利剑时才明白,都是报应

白起是战国时期秦昭王的大将,在他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涯中曾率领秦军攻冲四方,为秦拓地千里,把中原六国攻冲得支离破碎,使天下诸侯闻白起之名无不心寒股栗,小儿闻白起之名夜不敢哭,昼不敢笑。然而正当他登峰造极,春风得意之时,命运的亡幡正向他频频招手了。一个原因就是他的残暴,另一个就是他的政敌范睢。

历史上嫉贤妒能之事层出不穷,如今也是司空见惯。白起和范睢,一个是大将军,一个是丞相,都位极人臣,官至侯相。相互嫉妒,已非一日。两人相斗数年,都无法打压对方,偏偏在白起屠杀赵国四十三万降卒之后,范睢对白起的排挤产生了效果。是凑巧呢?还是因果报应呢?

战争本就是以杀戮为能事,作为大将,率军斩首杀人,无可厚非,因为战争就是残酷的,就是死人的。但是,古今战争,中外战争有一条非常严格的天律,每个军人都熟知的法则,就是不杀降,祸莫大于杀已降。毛泽东的军事原则"不虐待俘虏"就源于此理。

作为三军统帅的白起,对自己深知的天条,熟视无睹,违背天理,泯灭人性,在和赵国的长平战役中,把"纸上谈兵"的赵括所率的已降的四十三万赵兵,除二百人放回邯郸报信外,其余的运用诈谋,使出骗术,一夜之间,全部杀得干干净净,造成血流滚滚,河水变赤的惨案。直到数千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能从长平一带挖出累累白骨和堆堆的箭镞。

相传,从那以后每年的那个时候,长平一带阴风惨惨,冤魂隐隐,哀号绵绵,声传数里之外。直到唐玄宗李隆基到长平巡视时,听到此事,见及此景,深憎白起残暴,哀叹屈死冤魂,就亲自设立七天七夜的水陆道场,荐拔冤魂,超度亡灵,数千年的冤号之声方得歇止。

长平屠降不到一年,白起生命的丧钟就敲响了,当他接到秦昭王要他自裁的利剑时,他感到挺委屈,对天流泪说:"我为秦国拓地千里,斩首百万,难道就得这样的结果吗?我有何罪被杀?"使者说:"你没罪,难道已降的四十三万赵军有罪?"白起一听,猛然醒悟,但为时已晚,于是说道:"对,我应该死!"言毕,执着利刃的手,不由自主向颈后横去。

客观地说,白起作为一代将才,确有其能,千载以来,无人企及,但杀心过重,杀戮过多,罪孽太深,坑降屠俘,更加深刻的显示出他残暴嗜杀的本性。相传,在唐德宗建中年间,河北的一村子里,有一头水牛被雷劈死,人们剖牛开膛时,居然在牛肚子里赫然清晰的出现两个字:白起!因而人们亲眼目睹了这样一个事件,白起杀伐太重,残暴屠降,千载之中,仍要变牛变驴还要遭到雷劈刀剐的报应。这正是"了却业障本来空,未了还须尝宿债"。

凡杀心过重者,其结局都是悲惨的。汉宣帝时,东海有个严延年,少小时聪明过人,其父早逝,由母拉扯成人后,一直出外求学谋职,四十多岁做了河南郡太守。有一年,他派人去千里之外接母亲。当其母来到衙门时,公门人说:"严太守正在后堂审案。"其母悄悄走进后堂,见儿子一手握朱笔,一手执案卷,口中每念一个名字,说声杀,手批一个斩,面色狰狞恐怖。严母立即感到儿子阴损好杀,竟然一个人杀起人来,其心狠毒可知。

严母等他杀完人,抬起头时说:"儿呀,天道神明,人不可独杀。每母虽为你取名延年,但你的做法延不了年,你马上也要被腰斩了,我不忍在归墓之年看着壮年的儿子被杀,我回去在家里给你扫块墓地等你吧!"年后,严延年果然被汉宣帝腰斩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