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惊世木塔内的宝中宝是怎样发现的?

1974年,从应县塔内发现了一批重要的辽代珍贵文物,被誉为宝中之宝。后经国家文物鉴定部门专家初步鉴定,其中珍贵文物就将近百件。

那么,这批文物是怎样面世的呢?这还要从木塔的抢险加固工程说起。

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历经沧桑900多年后,由于历代地震、风雨剥蚀以及战争等自然与人为灾害的影响,致使部分承重构件压损辟裂,易损构件残缺糟朽,塔身已明显变形。十年“文化大革命”动乱之初,塔内塑像又遭严重破坏。1973年底,根据我国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国家文物局决定对木塔进行一次不落架结构加固。1974年工程开始,施工过程中,在木塔四层主像内意外地发现了辽代秘藏。



1974年7月28日,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山西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雁北地区文物工作站的专业技术人员,正在检查木塔各层塑像的残破状况,研究保护措施。他们突然发现,四层主像的胸背部已开了一个小洞,稍往大扩,便可窥见内里。塑像是木构骨架,装板缠绳,外敷泥皮,装饰成型。木架中柱宽20厘米,厚15厘米。中柱上端相当塑像的胸部,有一个长宽各15厘米深10厘米的凹槽,槽外原有铁皮罩板,部分铁钉还在,凹槽以下,前端有一与中柱略等、木板围制的长方形竖槽。一位工作人员用木棍往下一探,觉得里面似乎还有东西,但就是眼看不着、手摸不住。为了弄个明白,从外面借来一把长柄铁钳,轻而易举地挟出卷轴两件,一是辽藏单卷《妙法莲花经卷第二》,一是绘画《采药图》,在场人员无不欣喜若狂,鉴于用铁器容易损伤文物,且愈往深处愈难取到,他们决定干脆揭开竖槽外边的部分塑泥和槽板。打开以后,发现大量的秘藏经卷分层立放在竖槽之内,竖槽下端与塑像盘膝部的木骨架相接,里面散乱地放置着经卷及其碎片。还有一具黄鼠骨架,显然,说明在经卷放入以后,不知何时黄鼠窜入,咬破槽底,撕碎经卷,糟害完毕,死在里边。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早在1966年夏天,曾在木塔三层佛坛下,发现一个花式银盒,内装七宝、舍利佛牙和三幅折叠起来的《释迦说法相》图,从木塔各层佛像的残破痕迹判断,唯有前面所说的第四层主像木构骨架中上端有凹槽,将银盒拿上来放入槽中,尺寸大小正好吻合。这样可以断定,这个银盒是十年动乱之初,有人将其从四层主佛背后偷出来,转藏在三层佛坛之中,未能取走。这批文物在塑像内秘藏900多年,在竖槽里面的,基本保存良好,竖槽下面的因遭鼠害,有的粪尿狼籍,有的碎片一堆。保护工作势在必行,这已引起国家文物局和省、地、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第一步工作就是要将残污的经卷和一大堆碎片清洗、展平、校对、复位。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安排,1979年7月,由山西省文物局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组成应县木塔辽代文物整理组,负责这批文物的整理与研究。残片的核对、校正是参照《影印宋矿砂藏经》和《新修大正大藏经》,结合字形、纸质、碴口、逐章逐句拼对,这项工作用了将近一年时间。装裱修复是由北京荣宝斋承担的,该店的技师与文物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坚持保护为主,保持原貌的原则,使残破不堪的经卷、佛画恢复了原貌,为这批稀世珍宝的长期保存与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修复后统计,木塔秘藏辽文物共计92件,其中二、四层主像取出的七珍与舍利佛牙按2组计,如按件计,2组共68件,则总计应为158件。其中分别为辽藏12单卷,刻经35卷,写经8卷,杂刻杂抄28件,佛像7幅。



应县木塔辽代秘藏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印刷工艺发展史和辽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辽代佛教特征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这批文物修复后,有的参加了“全国文物精华展”,有的参加了“中国印刷术发明展”。有的国家和地区还曾邀请我们携带部分藏品去他们那里展出,因方方面面的原因,未能如其所愿。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为这批文物的面世,曾高兴地赋诗一首:


题应县木塔


塔开多宝现神通,

木德参天未有终。

辽藏千年哀灭尽,

不期鳞爪示全龙。

图文提供:杜福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