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部分岛礁标准名称来了,它们都有什么来历呢,网友:中国铁证

民政部在4月19日发布消息,公布了我国南海部分岛礁和海底地理实体的标准名称,这为我们使用南海诸岛标准地名提供了规范。

看名字或许有些不明就里,那么这些名称是从哪里来的呢?实际上都是我国渔民自古传下来的,它们都是南海的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里的岛礁。

历史上来看。

历史上看,从唐朝起,海南岛以南海域就被纳入中国管理,被称为“海上四周之路”的南海航线必经之路就是被称为“千里长沙”的西沙。

从唐宋到明清,当地岛屿上遗留着多处遗址、古庙、石碑等,记录着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痕迹。

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是在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中国政府为了纪念明朝郑和下西洋的伟业,将这两个岛群命名为永乐群岛。

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在明朝永乐到宣德年间的时期的《郑和航海图》里已经把南沙和西沙标注在了明朝版图内。

地理上来看。

地理上看,永乐群岛在西沙西南,宣德群岛在西沙东北,两个群岛把西沙分成东西两部分。

现在,永乐群岛管委会也位于的晋卿岛上,像上表里的金银东岛、尾峙仔岛、筐仔北岛、老粗峙仔岛、银屿东岛、广金岛等等都是群岛中的岛礁。

宣德群岛里最著名的岛屿是永兴岛,它是南海诸岛里最大的岛屿,面积有2.13平方公里。现在也是西沙、南沙和中沙的中心,三沙市政府即设在此地。

上表里的三峙仔等岛礁就位于宣德群岛。2009年11月,在宣德群岛的永兴岛和赵述岛成立了我国最南端的基层组织——西沙群岛永兴岛村委会和赵述岛村委会。

名称的来历

事实上,这些地名大多数古已有之,是南海诸岛自古属于我国的证据。

比如在渔民世代相传的《更路簿》里,“猫兴”是东岛的土地名,“三峙”则是南岛的土地名,“千里石塘”指今西沙群岛,“千里长堤”在其南,当为南沙群岛。这些古地名起源很早,最晚在明朝初期就已经形成。

西沙、南沙群岛的古地名来源多样,有用岛礁形状所命名的,如圆峙:岛圆如锅、鸭公峙:岛形似鸭公、眼镜铲:潟湖中有一小沙洲,将潟湖一分为二,形似眼镜、牛车英:低潮时,礁盘出露呈浑圆状,像木制牛车轮子、鱼鳞:突起的礁状,星星点点、片片相间,状如鱼鳞、断节:低潮时,礁环南半部“断”成数节、单柱:礁盘西南一大礁石,高4.6 m,状如柱、三角:三角形环礁、长线:条形暗礁、牛轭:外形似牛轭等。

有以方言命名的,如裤归:形似裤裆,海南方言“裆”念“归”、牛车英:形似牛车轮,海南方言读“轮”为“英”、无乜线:该处水产不丰,没有什么可捕捞,琼粤方言“无乜”指“没有什么”、咸且:海南话“咸涩”的谐音,吝啬的意思,意指该处海产不丰,捞不到什么、恶落门:环礁南端一口门,内宽外窄,不对风向,帆船难入、难落,海南方言“恶”是难的意思。


还有以物产资源命名的,比如鸟仔峙,意思是岛上海鸟众多,产卵期间海鸟群集、赤瓜线,因为这里盛产红色海参,海南方言称海参为“瓜”、墨瓜线则盛产黑色海参。


可见,西沙、南沙群岛的土地名,具体生动、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地道的中国劳动人民的命名。

西沙、南沙群岛的土地名在南海渔民中,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他们能随口背诵,熟悉土地名。前面提到的《更路簿》的一种形式就来自于渔民口述整理本,就是渔民口述背诵出来,由地名工作者加以整理而得来的。

这些地名,都是证明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主权属于中国的十分重要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