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投行王曙光:创业板注册制保留盈利标准,与板块投资者特性紧密相关

4月27日晚,酝酿已久的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落地。

中国证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本轮创业板试点注册制,在首发注册办法总体沿袭了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的核心制度安排,充分借鉴吸收了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成功的一些做法。

创业板试点注册制在借鉴科创板改革经验之外,亦又有所不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如二者在券商跟投机制、IPO上市条件、投资者适当性要求、退市制度等方面存在细微差别。

为何在制度上作出这些差异性安排?两个板块如何错位发展?而作为资本市场重要参与者,在创业板注册制推出后,投行工作面临哪些新的变化?

4月28日,中金公司成长企业投行部负责人、董事总经理王曙光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对上述问题作出解答。

王曙光于1998年加入中金公司,从业以来,参与了包括阿里巴巴,金风科技港股IPO,拼多多、Opera等美国IPO,金山办公、山石网科,优刻得,威胜物联等科创板IPO,昆仑万维、卓胜微、宇信科技等创业板IPO。

21世纪:创业板注册制不再要求券商对其保荐的所有项目进行强制跟投,作为投行如何看待跟投机制的变化?

王曙光:这个变化我认为是监管机构在考虑了两个板块的不同特点,以及科创板运行的良好结果之后,做出的一个决定。大家可以关注到,其实对于三类企业:亏损企业、红筹企业、有特别表决权的企业,依然规定了要跟投。但是对于盈利性的企业,不需要强制跟投。因为在科创板开板将近一年以来,大家在整个定价过程中,实现了市场的均衡。科创板中绝大多数盈利公司在上市之后都有一个比较好的市场表现。在这种情况下,盈利的企业不再让券商强制跟投,其实是给市场投资人更多的投资机会,这样就能够把更多的股票分配给参与IPO的市场投资人。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挺好的事情,反映了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层对市场特性的一些深刻认识。这次的改革其实是充分考虑了科创板运行以来的相关经验,所以才会在这次创业板改革过程中进行了一些考虑。

21世纪:在上市条件上,创业板注册制保留了盈利标准,暂时还不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而科创板是完全的市值指标,第五套标准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这种制度差异是出于什么安排?

王曙光:这是从不同市场的投资者特点出发的,从而更好地保护投资者,是从不同投资人的利益角度做出的安排。因为相对来说,创业板有更多的大众投资人,他们投资的金额和投资熟悉度(和科创板)是不一样的。创业板在过去10年间都是盈利的公司上市,所以我觉得创业板基于原有的投资人特性,现在是主体维持盈利性的要求,然后有一年的过渡期,未来有一些比较成熟的尚未盈利的企业才允许上市。这个是和板块投资者的特性紧密相关的,也是创业板改革稳妥推进的一个重要举措。

21世纪:从投资者角度来看,也是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王曙光:是的,其实在境外市场,对于不盈利的企业走进资本市场,投资人本质上是很挑剔的。只有那些明确确立了自己的竞争优势,而且市场广阔,公司处在良好发展趋势的时候,他走进资本市场才能够被投资人所接受,也并不是所有的不盈利企业都能够锁定资本市场的。对于不盈利的企业走进资本市场,境外的专业投资人其实是更挑剔的。而且现在也有一个普遍趋势是,只有资质很好的不盈利企业走进资本市场,它的估值才会被投资人接受。

21世纪:投资者的门槛方面,科创板的投资者是50万,创业板注册制门槛是10万,比科创板低。这种安排是否会导致更多的投资者涌向创业板,而对科创板流动性造成一定影响?

王曙光:我认为对科创板的流动性不会造成影响。实际上中国整个资本市场的容量每年都在不断扩大,中国投资者的投入,在资本市场的财富比例也在不断的上升。而科创板和创业板,它们都会有很多的好企业进入相关市场。投资人进行投资的长期目的,是投资好的公司、有前景的公司,只要有好的公司走进市场,就会有投资人来进行投资。

科创版已经运行近一年了,在过去一年里面也没有出现创业板因为投资者门槛比较低,就对科创板的流动性造成影响。在全世界交易所之中,中国科创板依然具有相当优秀的流动性,所以往前看的话,创业板的注册制改革,很多企业去向创业板,不会导致对科创板流动性有冲击。

21世纪:证监会提出要实现创业板和科创板的错位发展,从投行工作的角度看,以后在给拟上市公司做保荐项目时,应该如何选择板块。

王曙光:科创板的推出其实是十分成功的,科创板的推出,形成了很多科技创新企业,尤其是硬科技公司的聚集,这种聚集导致了市场参与者包括我们投行,未来在帮助这些拟上市公司在进行板块选择时,对于硬科技、符合科创板标准的公司,依然主要会选择科创板。然后对于这一次创业板改革所希望吸引的那些企业,他们会在选择板块的时候,也会错位思考,选择对自己更合适的板块。

从投行工作出发,我们会根据不同板块的特点以及投资人的情况,来做不同的建议。就我们自身工作来讲,反而是压力变得更大了。注册制的改革需要整个参与市场改革的各方主体,需要去做更努力的工作和更认真的工作,向市场推出具有良好投资机会的企业,才能够保证市场长久的良好的发展。所以对我们工作最重要的变化是,注册制试点下更加强化压实中介责任,压力和责任会变得更重,执业更加审慎。作为头部的投行来讲,需要更认真、更负责的工作,不能够因为注册制的改革而放松对具体工作的要求,反而是应该要更加谨慎地选择和推荐公司。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