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

王阳明出生于明朝中叶,虽一生坎坷,但世功显赫,堪称为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的大家。他的思想流传千古,响彻中外,不仅曾国藩、张居正、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日本的稻盛和夫也将王阳明视为精神的偶像。

静处,无人能差遣

“当极静时,觉此心中虚无物,旁通无穷,如长空云气,流行无所止极。”

不要轻易起心动念。常人之所以和圣人有分别,完全因为起心动念。因此,万事万物呈现在心中的时候,寂然无我;而当达到了寂然无我的境界时,万事万物自然也会呈现在心中。

紧张和焦灼的生活,很难让人品味到静的清芬与恬愉,甚至会渐渐浮躁起来,可是浮躁往往不利于事情的发展。因此,与其让浮躁影响我们正常的思维,不如放开胸怀,静下心来,默享生活的原味。毕竟唯有宁静的心灵,才不营营、奢望、乞求和羡慕,都是一厢情愿,只能加重生命的负荷,加速心灵的浮躁,而与豁达康乐无关。

心不动,则无烦恼

“心之本体,原自不动”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中之贼便是“私欲”,“私欲”是一切万恶的源头。一个人持有什么样的心态,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就能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世界的事,纷至沓来,只有做到不动心,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洒脱。心的本体,原本就是不动的。心不动,即便有三千烦恼丝缠身,亦能恬静自如。这就好比同样多的事情,有人为世事所叨扰,忙的焦头烂额,有人却能泰然自若地悉数处理完毕,生活的智者总是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颗闲静淡泊之心,寄寓灵魂。后者虽因忙碌而身体劳累,却因为时时有着一颗清静、洒脱而无求的心,便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快乐。


顺境逆境,皆能从容

“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

生活充满了种种偶然与不测,很多人的心情都容易因此受到影响,使得精神无时无刻不在忐忑不安之中。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要静心不动。

静心即净心。平常人想要净心的时候,往往习惯于用理性去控制,但这样做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告诉自己“不能动心,不能动心”,这个时候心已经动了。提示自己“心不能随境转”,这个时候心已经转了。有意去找寻宁静,这个时候已经不宁静了。真正的净心不是特意去控制它,也不是刻意去把握它。什么时候都知道自己的心,心自然而然就不动了。心不动了,人就不会为外界的诱惑所动,从而净化自身。

心中清净,悠然自得

“扫除荡涤,勿使留积,则适然来遇,始不为累,自然顺而应之”

排除杂念,不为外物所累,追求心灵的自由。拥有一颗清净的心,摆脱外界环境的干扰,完全沉浸、专注于当下所做的事情当中,用整个身心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而不是纠缠于自我。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人若是专心致志,任何难题都能较好的解决,而深入研究问题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相关的问题,则能做到“触类旁通”,解决了此问题便能解决与此相通的问题。反之,倘若三心二意,被外物所扰,再聪明的人也不能掌握真正的技术,不能学会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