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环境里,气溶胶传播概率不大-今日头条-手机光明网

飞沫和接触传播被证实是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而人们对于气溶胶传播却知之甚少,甚至将它视作“防不胜防的空气传播”。4月27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蓝柯领衔的一项新冠病毒气溶胶动力学研究,记者就此进行专访。   厕所气溶胶病毒载量高   “在注意个人卫生防护的前提下,公共环境里的气溶胶大概率不会引起疾病传播。”据介绍,气溶胶是指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所组成的气态分散系统,一般是微米级或纳米级。有国外学者模拟气溶胶产生过程,发现病毒可以在气溶胶存活数小时。在武汉疫情高峰时期,蓝柯带领团队从2月17日开始深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及普通病房、武昌方舱医院病区及厕所,以及有过患者的居民小区等具有代表性的医院及公共环境,进行气溶胶样品采集,利用团队前期研发的新冠病毒数字PCR检测等技术,首次获得武汉地区疫情暴发期的环境气溶胶病毒载量数据,并揭示空气动力学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在当时严格防控的条件下,武汉两所医院和公共环境总体是安全的。各采样点空气中病毒拷贝数极小或为零,且这些气溶胶中所含的病毒拷贝可能仅是病毒核酸而不具有感染性。   让研究人员吃惊的是,重症病房空气里的新冠病毒载量几乎测不到。“负压病房里换气效率高,即使空气中有病毒残留,被吸附到换气系统的滤膜上,过段时间也就没有活力了。这提示我们,在有患者的密闭空间里安装高效换气系统,是可以降低风险的;百姓居家常开窗通风,是没有什么风险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患者使用的厕所中气溶胶病毒载量较高。“这提示冲水过程可能是病毒气溶胶一个重要来源。”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病房落尘样品和医护人员脱防护服区域的病毒气溶胶载量和粒径分布,首次揭示新冠病毒气溶胶的空气动力学特征,提出病毒气溶胶“沉降(衣物/地面)——人员携带——空中扬起”的传播模型。蓝柯说,在医护人员脱防护服区域,气溶胶病毒载量较高,提示医护人员脱防护服时可以先彼此消毒,减少室内灰尘,避免扬尘气溶胶产生。   此外,在医院楼栋通道也检出微量气溶胶病毒载量,说明人员聚集时病毒携带者与周围人群存在潜在的气溶胶传播风险。   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团队于今年2月28日撰写研究报告,并提交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科技攻关组和相关医院,作为政府的决策参考和医院制定防控消毒策略的科学依据。该研究成果于今年3月10日在国际主要预印本网站bioRxiv在线发布。由于该成果是在疫情真实环境中监测的新冠病毒气溶胶载量和空气动力学结果,论文预印本发布一个多月被阅读下载5万余次。   蓝柯特别提到,这次研究是多团队通力合作的结果。“我们是做病毒学研究的,对空气监测不在行,后来通过和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伏晴艳高工、复旦大学阚海东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宁治教授等空气监测和气溶胶专家进行合作,研究才获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