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下半场

这几年来,人们普遍觉着钱越来越难赚了,连房地产巨头:万科都喊出“活下去”的口号,更别提利润比纸还薄的制造业了。

三大产业,其实最娇贵的是制造业,必须具备诸多条件才能满足需求:良好的港口道路,充足而又便宜的电力和自来水,配套的产业链,熟练的工人,稳定的治安等等。现代的农业早已摆脱靠天吃饭的年代了,而服务业相对制造业来说不需要那么多的条件,主要是人力资源。从分工的协作网络来说,农业属于自然经济时代,活动的范围方圆不过百里,制造业重新塑造了人类的协作网络,把全球经济紧密的连接在一起。比如中国的制造业,全球进口初级资源,再加工制造出成品,销往全世界。

中国制造业从最初的“野蛮生长”,乡镇企业林立,到如今一座座的具备现代化气息的企业;产业链从最初的中低端制造业,发展到全产业链,并逐渐深入到高端产业链;从最初的代工厂,到现在形成zi自主品牌的世界级巨头公司,时间见证了这一切奇迹。目前,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市场的饱和,全球经济下滑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互联网对企业效率的提升,人工智能的崛起,自动化大规模的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国制造面临新的形势。姑且称之为:制造业的下半场。

从国家层面来说,美国提出了“制造业再回归”,德国的“工业4.0”,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其实说得都是一件事,怎么升级制造业并提升本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农业和制造业是一个国家财富的根本,从增长的角度来说,制造业才是一个国家财富的发动机。因为农业,增长属性不佳,需求主要靠人口数量拉动。每个人,每天需要1500-2000左右的卡路里,从原始人到现代人,对卡路里的需求基本上没啥变化。吸收过多的卡路里对人体危害更大。从这个角度来说,农业的增长只能靠人口的增长,但是维持高生育率是不可能的。制造业不一样,任何一个领域的可增长性都非常强劲。比如:汽车,手机,服装,鞋子等任何一个行业,其发展潜力都远超农业,由此带来许多相关的产业链,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及经济效益。最简单来说,手机行业的:芯片,基站,手机膜,手机壳,摄像头,手机屏幕等等,都是一个个庞大的分支。

接下来我们看看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其实服务业和制造业是联系最紧密的行业。从根本上来说,服务业是依托制造发展起来的。比如工业园附近,怎么也得有几家餐馆吧,理发店,快递网点,菜市场等等。制造业内部其实也产生不少服务业的岗位,比如:销售人员,售后人员,推广人员,客服等等,其实都可以算作是服务业。归根结底,对中国这么一个人口庞大的国家来说,制造业才是财富创造的源泉。有些人口少的国家,可以单靠服务业,农业就可以过得很好。

最后,我们看看金融业对经济的影响。从最本质上来说,金融业主要工作就是资产配置最优化,不管是银行放贷,还是投资股市,债券,黄金等等。从最本质的角度来说,只有将钱给最优质的企业,创富能力最强的人,才能获取丰厚的回报。投资债券,黄金,本质是避险,并不能直接带来财富。投资房产,基本上只有一次机会,就是在野蛮生长才初期,才能带来财富的暴涨。投资股市,以及现在的风头机构,银行的放贷,都是直接投资好的企业家及企业,从而分享企业创造财富的红利。而制造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许多困境:劳动力成本上涨、环保监督越来越严,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厂房租金的上涨,同质化竞争过度,创新力度缺乏,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及全球经济下滑等等。

然而,我们也拥有其他竞争优势。超级产业链依然在中国,最明显的就是中国买,价格涨,中国卖,价格跌。无论是铁矿石,玉米大豆,煤矿石油等大宗商品,还是说全球小众的LVMH,香水等奢侈品,中国无疑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其次,我们拥有一大批熟练的产业工人。再次,完善的基础设施及通信网络。最后,国家政策的倾斜,从“中国制造2025”的宏观战略,再到给企业减税,电费及网费,话费的下调等微观层面,都可以看出,国家对制造业的重视及支持。

那我们该如何看待制造业的下半场呢?

从宏观角度来看,看一个国家的发展 你得从 资金,人才,技术,市场,基础设施,这几个方面入手。资金的角度,中国不缺乏资金(当然中小企业还是面临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人才,本土具有大量优质的人才,还可以从海外引进人才; 技术,目前专利仅次于美国,整体专利超过美国是大概率事件。 市场,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加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基础设施,中国是全球最著名的基建狂魔,中国4年就用掉了美国100年的水泥总量。具体体现在:不断完善的高铁体系,不断扩张的高速公路,新增的机场,世界级的大桥等等,各大城市不断增长的地铁里程等等。这些都是长期的有利因素,但是和个体企业相关性不大,除非是巨头企业才和宏观经济相关度高。中小企业,会受到宏观的影响,但是影响很小。不能说宏观经济形势好,你就可以躺赢,也不能说宏观经济形势差,你就一定会倒闭。在这方面,命苦是真不能怨政府。

那么具体到企业,我们应该怎么看呢?

首先从成本分析看,制造业的成本哪些是可以优化的。一般来说,制造型企业有以下几种固定成本:人力成本,厂租水电费,企业税费,原材料成本,交易成本(展会,推广费),研发费,设备折旧费,物流成本(这个有可能是厂家和客户共同分担),这些都是固定支出。

对一个企业来说,可控的成本有:人力成本,通过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原材料成本,集中批量采购可以降低原材料成本;交易成本,拥抱互联网,降低交易成本;研发费用:可以通过其他专业机构联合研发,降低研发费用。

其次,看需求端,品牌的建立及客户黏性的提高。

产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同时也受消费者心理预期影响。如何获取客户对产品的认可,首先你的产品要对客户有用,能够满足客户的使用需求,同时价位超出客户的预期。大家都知道苹果手机比较贵,但是果粉们认为值得这个价格,愿意为此埋单,那么苹果手机的价位其实也是超出客户预期的。小米手机主打高性价比,对于一些理工直男,小米手机定价也是超出预期。

品牌是为了提高产品的标示度。最大的作用是短时间内获取客户的认可,降低交易成本及交易周期。而且随着时间的,品牌的价值会体现在商誉,这部分是无形的价值。至于如何形成品牌,几十年如一日打磨产品,提高服务,长时间的聚焦自己专业。

最后,避免盲目扩张。随着微利时代的到来,企业能够永续经营才是王道。资金的充足尤为重要,过去那种高增长时代,企业高负债,因为增长足可以覆盖利息还有盈余,不会导致太大的问题。专注于细分领域,做隐形冠军,可能更适合目前的经济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