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欢乐喜剧人6》总决赛有多烂?只有一人是惊喜!

《欢乐喜剧人》第六季总决赛已经落下帷幕,最终嘻哈包袱铺的#金霏陈曦喜剧人夺冠#。

本场五组喜剧节目各有千秋,金霏陈曦联合面孔乐队唱摇滚,于谦助演孟鹤堂周九良惊喜送绿帽,上季总冠军叶逢春助阵徒弟演绎爱情。

这一季参赛喜剧人中没有传统的大腕,是偏向新人的对决。就笔者的感受而言,本场决赛的整体作品没有达到总决赛水准,大部分作品教化意味太浓,笑料偏少,最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张霜剑的默剧。

下面笔者将就自己的看法,为大家一一解析每个作品。


郭阳郭亮《流浪·地球》

论情怀,论调性,郭阳郭亮的作品确实出发点会高一些,和时代热点结合度非常紧密,是一个适合总决赛表演的作品,节目中提到“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格局之大,可以媲美春晚小品。

问题是如此大格局是否和《欢乐喜剧人》这个舞台搭得上?是否能够赢得普通大众对这个作品的审美认同感?我想,这是个他们需要总结的问题。

如果郭阳郭亮两兄弟只是为了出一个好作品,有意义有反思,那么这是个成功的作品。问题就在于,这哥俩的夺冠心情有多浓多迫切,我想每个观众都看在眼里。因而,该作品水土不服是夺冠路上的最大阻碍。

加之由于拔高了立意,每一个包袱的响亮程度都稍有欠缺,所以不能吊足观众的胃口。喜剧,你先是要制造出笑点,这是基础;在此基础上你要有删繁就简、优化升华。

但非常庆幸的是,下一季我们还有可能看到他们兄弟俩。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也是他们身上表现出的喜剧精神。


烧饼曹鹤阳《您是我的一道光》

烧饼曹鹤阳这一段感动了很多人,也是节目播出后第一时间上了热搜且持续时间较长的,说明观众还是愿意为泪点买单的。

这个作品为大家再现了烧饼学艺过程中的故事,表现的是难忘师父的尊尊教诲,表达的是对师父的感恩。无奈的是,个人情怀太浓,没有惊喜包袱,情绪上变化的太快,节奏把控有一定欠缺,虽然会产生一些情感共鸣,但后劲不足。

个人觉得,助演阵容有些年轻,难以驾驭角色。爽的是,作品里将郭德纲的一些“戏里人生”为大家呈现出来,“先学吃饭,再学养家”、“三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尽力做事,尽心知命;雷霆雨露,俱是天恩”。可以说,这是郭德纲的一部很好的“公关”作品,也是展现德云社生活环境和学艺过程的“宣传品”。

该作品底收的较好,师父带徒弟的传承意义、不忘师恩的教化意义远超于作品本身。烧饼和曹鹤阳用了自己并不是特别擅长的方式——相声剧,可以看出不为夺冠、只为感恩,是真的“任性”。


孟鹤堂周九良《相由心生》

无独有偶,师出同门。孟鹤堂、周九良的作品中的笑料没有平日里来的直接爽快,把如何对相声进行创新而做的思考过程都展现在了节目中,还是为了表达“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艺”,“教化”风格依旧偏向德云社。

这个作品里最搞笑的包袱应该都是于谦的两句台词——“我是摇滚协会副会长!”、“那些退出德云社的人都没火知道吗!”

这个作品中涉及到“绿帽子”、“比基尼”,这一点和郭阳郭亮的作品相比大相径庭。

孟鹤堂周九良可以说是目前最具有实力的相声界新人组之一,但这个作品比起二人以往作品,还是有很大差距。


张霜剑《爱你在心口难开》

张霜剑这个作品,是笔者最为喜欢的一个。

该作品没有大燃点,但有小情怀。最贴近生活,情感细腻,细节到位,有笑有泪有“绝活”。你们看,张霜剑一个人演绎双人舞的那段设计在这个作品中简直经典。最后字幕给出“爱情不该是出默剧,爱需要大声说出来”也极为恰当和贴切。

笔者认为,好的文艺作品首先是要贴近生活,在这一点上该作品是完胜的。就算只抓取到一部分人的共情点,也一定会让这部分人有看时的感动、看后的回味,这就够了。众口难调,不要过分奢求照顾到所有人。


金霏陈曦《梦想——灿若星辰》

最后说金霏陈曦,二人组作为冠军来讲,含金量并没有那么高。

换另一种说法,他们的作品不是两位在相声生涯中最好的作品,但是却是本次总决赛相声中最好的作品。总体来讲,他们二人确实是本季实力最强的一组了。

助演嘉宾面孔乐队非常加分,尤其是主唱辉哥的演绎非常成熟,没什么违和感。该作品如果是十分,面孔乐队的参演该有五分。

这个作品比较热闹,最有观众缘,也一定是最受年轻人喜爱的,尤其突出“年轻无极限,想干你就干”的主题,会让人有同感。

问题是作品过分求新,有传统相声的功底,但不走相声传统路子,郭德纲在节目后说了一个词——“大差离格”,就是这个意思。也许,这也就是金霏陈曦的“想干就干吧”。


总体来讲,本场总决赛每一个喜剧作品都有自己的亮点和特色之处,故事的立意方面都值得回味。但是整场包袱笑料非常寡淡,不说索然无味也是稀松平常;教化意味太浓,少了一些喜剧真正的味道。

惊喜的是,张霜剑的作品既有默剧特点,又有喜剧效果,还有生活化的共情元素。默剧经历了几个季度的蛰伏,去年获得总冠军。本季的默剧继续有总决赛资格,已经让人很满足了。

当然,文艺作品本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评判和审美标准不同,这也是大家对每个节目褒贬不一的原因。且本身喜剧创作越来越难,如何更能注重包袱笑料的响亮程度、还能不落俗套,这条路,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