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筑坦途 带富沿线》入选梧州日报社《与国同梦 奋进梧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刊》

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92个版珍藏特刊面世!

祝贺!桂东公路管理局与梧州日报联合撰写的《修筑坦途 带富沿线》入选梧州日报社特别策划的《与国同梦 奋进梧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刊》。

特刊分为创造力量、奋进步伐、追梦历程、时代足音四大篇章,以“梧州第一”为主线,演绎梧州市各级各部门、各界群众坚持新发展理念、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生动实践和动人故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梧州市的奋进历程和历史巨变。

南宁至梧州二级公路沿线绿意葱葱。陈凡 摄

(节选)记者 杨苑君通讯员 潘建川 利莉

修筑坦途 带富沿线

要致富,先修路。梧州是广西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然而,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梧州都还没有一条高等级的公路。那时候,梧州市区通往周边城乡的道路基本是三级路、砂石路,弯多路窄路况差,人们出行宁可乘船也不愿坐汽车。

1990年后,梧州市公路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修建连接城乡道路上,其中的南宁至梧州二级公路作为梧州市第一条二级公路以及当时全区里程最长的二级公路,备受关注。

退休老干部黄成钊(左一)

无惧泥泞建公路

桂东公路管理局退休老干部黄成钊工作经验丰富,足迹散落在桂东地区许多道路和桥梁上,他也见证了梧州乃至广西的交通发展。黄成钊至今仍记得自己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从梧州到南宁的艰辛历程。他回忆道:“我早上6点多从梧州出发,走三级公路一路颠簸,直到当天晚上9点多才到南宁,去一趟南宁起码要14个小时车程。”这样的交通出行体验太苦了,与广大群众一样,黄成钊也期盼着在梧邕两地间能早日建成一条坦途。

因此,南梧二级公路兴建时,担任南梧二级公路藤县分指挥部第三指挥所所长的黄成钊内心充满了干劲:“南梧二级公路是自治区‘八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能参加这条公路的建设,对于一名‘公路人’来说十分荣幸。”黄成钊回忆说,开展勘测、规划工作时正值夏季,日均气温高达35℃以上,工程技术人员顶着烈日,仅用40天就完成了170多公里的外业测设。“现在科学技术这么发达,可以用无人机、电脑来勘测、设计,但在以前,每一寸土地都得用我们的脚步丈量,用经纬仪来测定。”黄成钊说,虽然当时物质条件匮乏,但上级用发展的眼光来规划建设,把原来8至9米的路面宽度建议改到11至12米,为将来的发展留足空间。

1991年1月10日,南梧二级公路工程全线动工。一时间,沿线掀起“全民支持公路建设”的热潮,各项工程也轰轰烈烈地干起来了。其中,藤县路段长68公里,是南梧二级公路工程量最大的一段,沿途高山峻岭、河沟纵横,土石方工程量大,而且地质复杂,有些路段的硬土连挖掘机都“啃”不动。重重困难并没有吓倒建设者,他们为了争取全线早日通车而日夜奋战。黄成钊所在的藤县分指挥部工地,无论白天黑夜都是机声隆隆,白天拉石拉沙备料,晚上拌浆铺水泥路面。推土机、装载机等大型机械纷纷进驻,还引得沿途群众前来看热闹。

退休老干部黄成钊(左一)

黄成钊回想起最艰难的一项工程,是在藤县富吉大桥附近。那时候,有一段道路的淤泥积得很深,工人们填下多少土沙,淤泥就“吞没”多少土沙。为了破解这一施工难题,他们决定使用“柴排法”,就地取材用竹片捆扎成柴排,一层柴排一层泥地铺在路面,保持路基底部的稳定性,这样不仅保证了工程的质量,也节约了投资成本。类似这样的难题还不少,建设者们只能边作业边优化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法。为了抢抓雨季前的黄金施工季节,一场比干劲、比速度、比质量、比安全、比贡献的“竞赛”在全线八个分指挥部全面铺开。

南梧二级公路苍梧段

不再“西进路漫漫”

四季轮换,建设者们克服天气寒冷,战胜高温酷暑,把路基一公里一公里地向前推进。捷报也一个一个地传来,南梧二级公路在建设者的汗水下一段段延伸。

1993年10月18日,金秋送爽,山城万众一片欢颜。梧州人民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在市政府门前载歌载舞、击鼓鸣炮,为南梧二级公路全线通车举行了盛大的剪彩仪式。在公路沿线,群众敲锣打鼓,激动地挥舞手中的旗子向车队致意,场面壮观热烈。

南梧二级公路凝聚了20多支施工队伍、近万名筑路员工的三年艰苦努力,它的建成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大西南的交通网络,更改善了公路沿线的投资环境。据了解,南梧二级公路比旧线缩短了95公里,从梧州到南宁7个小时车程即可到达,梧州人“西进路漫漫”的历史从此结束。

南梧二级公路建成的第二年春运,就显示出其作为陆路大通道的作用。通车后,梧州市仅国营汽车客运公司就有75辆车投入。

编辑:利莉

审核:潘建川

桂东公路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