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杨树林、千亩红杉林、围堰湿地,还有各类游园……春暖花开,包河给你配齐!

疫情挡不住春暖花开的到来,小包又送来绿色好消息:

近年来,包河区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持续高标准推进林业各项工作,2019年林长制实施情况考核成绩位居全市城区第一包河区2017-2019年连续三年在市级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是林长制改革推行以来全市唯一一个获得“三连优”的县(市)区

“千亩红杉林”打造霸都川藏线、围堰湿地赏莲又赏藻,南二环高压走廊变身“绿色长廊”……咱们为您配齐庐州“打卡点”!

打造合肥红杉林 黄金湖岸线再添明珠

鸟雀在枝头叽叽喳喳,工人们在林间利用旋耕机翻整土地,远处,几只水鸟在水草间休憩,建设中的“合肥红杉林”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今年春季,这处千亩红杉林又栽植了1万多株池杉、落羽杉,目前,总栽植量已近7万株。经过1年多的建设,位于滨湖国家森林公园西侧湿地的“合肥红杉林”雏形初现,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万亩杨树林”旁将再添“千亩红杉林”景观。

图 | 工人正在红杉林内翻土

“现在树苗树冠叶子长得还不够密,林下种植一些农作物可以有效抑制杂草的生长。”4月14日下午,几名工人正在红杉林一角的林间翻土、施肥,准备在林下套种一些黄豆等农作物。区农林水务局林业科副科长黎德安介绍,黄豆根部产生的根瘤菌,能够促进树苗的生长。林间还套种了五彩油菜,在抑制杂草生长的同时,增加了观赏性

图 | 车辆在为红杉林运输营养土

据介绍,自2018年12月30日开始,前后共33天时间,紧锣密鼓完成了近千亩的微地形整理。2019年,顺利完成红杉林一期湿地修复约900亩,种植了近6万株池杉、落羽杉、乌桕、刺槐、娜塔栎等树苗。

图 | 航拍红杉林的景色

“这里现在可以看到多种鸟类,刚刚过去的冬天,还有300多只的野鸭在此过冬。”黎德安介绍,这里已经成了鸟类的栖息地。按照“

一年成活,两年成林,三年成景”的目标,红杉林项目建好后,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增加鸟类等动物的栖息地,形成景色优美的红杉林湿地景观。

图 | 被绿色覆盖的“荒地”

完成新增人工造林922.4亩

据了解,去年包河区完成新增人工造林922.4亩,占市下达任务的461.2%;实施科大花园、罍街公园、常青游园等园林绿化提升项目7个,完成新建提升绿地面积63.24万平方米,占市下达任务的105.4%

图 | 科大花园游园

同时,坚持以完善三级林长制体系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林长制“五个一”服务平台建设,落细落实“

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等林业各项工作任务。当前,包河区共计设置三级林长164人,建立林长责任区资源信息档案164个,编制林长责任区目标规划30篇,各重点生态区域配置科技服务人员49人、责任民警18人、安全巡护员252人,实现了服务、监管、巡护全覆盖

种植水生植物 湿地修复实现城湖共融

经常去合肥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的细心市民会发现,去年湖滨湿地公园入口增设了主入口标识,同时,还设置了数十块界碑、界桩。去年,区农林水务局在该公园新增落羽杉、垂柳、乌桕等湿地植物近5000株,湿地修复200余亩

图 | 湖滨湿地公园主出入口标识

按照市环巢湖“十大湿地”建设的部署要求,包河科学实施巢湖湖滨湿地和派河口湿地保护修复,在全市“十大湿地”建设中率先完成保护修复任务,并成功筹办“环巢湖十大湿地建设现场会”,展示了 “第一城区”的责任和担当,为环巢湖湿地建设提供成功经验。

图 | 湖滨湿地公园风景如画

今年年初,包河区又启动了渡江战役纪念馆围堰湿地水生植物种植试验项目。截至4月10日,渡江战役纪念馆围堰湿地沿内围浅水区域约1.3 公里,增设植物浮床12个,种植50多个品种的观赏莲共710支,并栽种了狐尾藻

图 | 狐尾藻长势良好

“这些水生植物将起到提升湿地景观、改善水质的效果。”区农林水务局林业工作站副站长吴昊介绍,为发挥湿地的宣教功能,湖滨湿地公园科普宣教中心去年正式挂牌。今年,计划将在原有蓝藻科普馆基础上,增设约600平方米室内宣教馆,进一步充实湿地科普宣教内容

图 | 植物浮床

完成湿地提升1300亩

去年以来,包河区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修复项目建设——组织实施十五里河河口湿地植物栽植工程、甲子河带状湿地修复工程等,完成湿地提升1300亩

图 | 运输营养土施肥

此外,积极推进派河口湿地建设

。依托北涝圩湿地、2814渔场“退养还湿”、派河沿岸湿地带等,组成现状派河口湿地,并纳入包河区重点生态区域林长制项目管理。共计完成“退养还湿”1600亩,实施北涝圩湿地、派河沿岸湿地带生态修复945亩

无论是新种植大片树林,

还是不断修复湿地生态,

包河区一直在努力改善城区自然环境,

让水更清,岸更绿,天更蓝,景更美,

居民有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

能更加近距离与大自然来亲密接触~

素材来源 |叶玉庭

责编 | 徐汐颜编辑丨沈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