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路上迷茫時,不妨看看這本書

時常在網上看到這樣的問題“堅持寫作兩年了,粉絲和閱讀量都很少,還要堅持嗎?”我認為,此時提問者需要的不只是勵志故事和寫作方法,更需要理清寫作究竟意味著什麼?為了什麼而寫作?

日本人氣專欄作家田中泰延認為“你的文章,第一個要取悅的人應該是你自己。”他的第一部著作《寫你想讀的文章》,結合自己的“佛系”寫作經歷,幫助我們放下寫作的包袱,淡然面對閱讀量與評價,在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精神內核和風格的過程中,享受寫作的快樂。

田中泰延從早稻田大學第二文學部畢業後,進入電通公司,從事廣告策劃和文案工作長達24年,2016年辭職,以自由職業者身份開始寫作,活躍在網絡上。在“街角的創意”網站連載的影評,“田中泰延的娛樂新黨”“泰延雜記”成為閱讀量達500萬的人氣專欄。

從15個字的廣告文案到每篇平均7000~8000字的影評,因為“覺得有意思,自己想讀這樣的內容”而寫,田中泰延收穫了遠超預期的人氣與關注。儘管如此,在序章中,他說,為了爆款、名氣和成功而寫作,是一開始就選錯了出發點,結果註定會失敗。

寫作是用來排解孤獨的方式

互聯網時代,寫作者把文章發佈到網上,很快就能看到反饋:熱度如何,是批評還是讚揚等等。這對於寫作者的定力帶來很大考驗。得到肯定和關注時希望有更多,反之就會自我懷疑和氣餒。“還要不要寫下去”常常是沒有贏得預期的“收穫”時的反應。

葉聖陶在《文心》中說,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點綴。同樣,田中在寫作的原因中寫道:每個人都是孤獨的。獨自出生,獨自離世,有一些東西只能在孤獨中才能瞭解。通過閱讀和寫作,將自己的感觸訴諸筆端,並經由此與他人邂逅和對話。學習、領悟和表達讓我們在平淡的生活中感到幸福和快樂。

寫作之所以成為累贅,其實是你附加了太多額外的期待。淡定面對外界的冷熱褒貶的秘訣是“堅持寫讓自己讀了後感到喜悅的文章”。

獨一無二的內涵從哪裡來

經歷不同,對同一件事同樣的景,感受與聯想不同,這些差異成就了每個人獨一無二的風格與內容。

書中第二章關於寫什麼裡,作者著重介紹了隨筆這種文體,並將隨筆定義為:在事象和意象交織之處產生的文章。

事象,就是我們耳聞目睹以及所瞭解的事情,包括世上的一切事、物、人。當我們與事象接觸,心靈為之觸動,產生想要把所見所想記錄下來的念頭,此之謂“意象”。

隨筆雖然最終落腳於描述內心感受,但單純描寫內心世界是無趣的,須通過描寫足夠的事象來支撐。

比如寫影評時,一味側重事象,會陷入只複述影片劇情的狀態;一味側重事象,只表達自己的感想,難以引起讀者的共鳴。

寫作的方法

按自己的喜好寫出優質的文章,離不開第一手資料的收集。田中泰延說,如果把文章比作大樹,第一手資料就是樹根。寫手的思考僅佔整篇文章的1%,而為了表達不足1%的思考,寫手需要用剩下99%以上的信息來支撐。

書的第三章,他以自己受滋賀縣委託,寫關於石田三成的專欄為例,講述了調查的方法。從接受委託到交稿,他花了兩週時間,先用兩天在網上簡單搜索了一下相關資料,其餘全花在尋找第一手資料上,每天泡在圖書館裡。在定稿的結尾,他列出了查閱過的十九本參考書。親自追本溯源搞清楚一些事實,為寫出自己覺得有意思的文章打下堅實基礎。

僅利用網絡搜索引擎找一些道聽途說的信息是遠遠不夠的,每次都購買相關書刊也不現實,作者說,做調查的訣竅是“利用圖書館”。

“爬格子”一點兒都不輕鬆,辛苦中的樂趣來自於喜歡所要寫的東西:要麼是查找資料過程中發現“我喜歡這一點”,要麼覺得喜歡而去搜集更多資料。將情感融入文章,才是寫作的意義。

作者從事廣告業二十餘年,將“決定成敗的不是說什麼,而是誰來說”的現象打趣為“羅馬帝國1480年的歷史在炸豬排套餐面前一敗塗地。”普通人關於羅馬帝國1480年的歷史的深度長文發在網上,可能瀏覽量不過幾十,最多幾千而已。假如宇多田光發了一篇關於炸豬排套餐如何好吃的文章,會有幾百萬人爭相閱讀、評論。

無論是出名、掙錢,都有許多其它選擇,寫作並非最好的。人生五味雜陳,寫作成為我們情緒的出口和內省的方式,經由它,我們得以與自己平和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