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爽强迫孩子睡觉引热议:对孩子“讲道理”是最没道理的教育

作者:妮格格

前阵子,《奇妙的小森林》节目有不少引发讨论的育儿细节,其中郑爽带娃方式引起了网友的争议。

小朋友们在帐篷内玩耍,郑爽来到帐篷外告知他们:“睡午觉了,下午继续玩。”

其中一位名叫小玖的小朋友表现得比较抗拒,一直在说:“我不想睡,我不喜欢睡。”

郑爽态度强硬:“你不想睡也得睡,这是规矩。”

或许是语气上严厉了些,小玖哇的一声就哭了。


可郑爽丝毫没有让步,继续不厌其烦地强调:

“你哭也没用,必须得睡觉。”

“没有人会哄你,你必须要睡觉。”

“我对别人哭很不感兴趣,这是规矩一定要遵守。”

.........................................

无论她怎么说,小玖依旧不断重复着一句话:“我不要睡午觉!”

有些崩溃的郑爽决定冷处理,她把小玖独自留在帐篷里,便不再理睬他。


一时之间,局面陷入了僵局,幸好张新成路过见状,上前轻声安慰小玖:“我们中午需要睡觉,让自己长得更高,好不好?”,并告诉他,要当特别棒的警察、长得特别高,就要好好休息,小玖这才听话地上楼午睡。

育儿专家曾指出:让孩子接纳父母讲的道理,首先取决于父母的态度,其次取决于父母的情绪,最后才是父母的语言。

换句话说,如果希望孩子能明白某个道理时,先安抚好他们的情绪,再用你温柔坚定的方式让他们知道:

即便发生了不愉快,你也对他们不离不弃。

最后,当孩子的情绪稳定后,再找个合适的时机,去帮他们分析问题的所在,借此才能通过言语,把道理传授给他们。

正所谓:先与孩子“通情”,然后才能“达理”。

因为睡午觉,小玖和郑爽对抗,并不是小玖讨厌睡午觉,而是因为郑爽用“讲道理”“立规矩”这样生硬的方式强迫小玖接受睡午觉这件事,才会激起小玖反抗的心理。

而张新成用了小玖更能接受的方式“睡午觉才能长大个,才能当警察”,轻而易举的说服小玖上楼午睡。

有句俗语说地好: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对孩子讲童语,孩子才更容易接受。

孩子需要的不是道理,是共情

很多父母都喜欢和孩子讲道理,道理说的似乎都很对,但是,孩子却总是听不进去。

教育家卢梭曾说:“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知乎上曾经有一个热议话题:“孩子哪些瞬间让你最心寒?”

其中有个高赞回答让好多父母深有体会:

当我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说了半天,结果他捂着耳朵大喊:“烦死了,你就只知道叨叨叨,我不想听这些大道理。”

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的谆谆教导变成孩子耳中的废话了呢?

对于孩子来说,很多时候“听到道理”和“明白道理”之间,差了一个“过程”,而这过程与父母的态度精密相关。

在一期《变形记》节目中,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片段,耐人寻味。

山区女孩缘缘被“交换”到一个城市家庭中,律师“爸爸”关切地询问缘缘的理想。

当缘缘说想当警察时,“律师爸爸”马上开启了“大道理”模式,从回忆当年开始,展开了长篇大论。

接受采访时,缘缘说起了和“律师爸爸”聊理想地经过,无奈地说:

l “感觉像是律师对着罪犯在讲话,

l 要强打着精神装作在听的样子,

l 也很像唐僧在念经……”

而“律师爸爸”却感受是:

l “无论我说什么,她都能听进去,

l 我很欣慰。

l 聊地很开心”

同样一件事,从孩子的角度和家长的角度,得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结论,看似奇怪,却十分常见。

这何尝不是每一个有孩子家庭的日常呢?

苦口婆心的跟孩子摆事实、讲道理,他们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一个不小心,就会引发“亲子内战”,最终两败俱伤。

讲道理还要做到共情,家长们纷纷表示:“我太难了!”

前段时间,微博上一则国外搞笑视频,就把“共情沟通”展现得淋漓尽致。

14岁的女儿想穿超短裤上学,这让爱女心切的老爸慌了神,可一味阻止孩子穿超短裤,显然没用;要想讲些大道理,正值青春期的女儿也听不进去。

最后,这位用心良苦的父亲穿着超短裤,暴露出毛茸茸的大腿走进女儿房间,在震惊得说不出话来的女儿面前摆出妖娆的姿势,正当女儿疯狂大笑时,爸爸乘机对女儿说:“我们得谈谈……把那条超短裤扔了吧。”


面对父亲这一举动,视频里的弟弟简直要笑疯了,女儿也笑到“崩溃”,但老父亲仍摸着他光溜溜的大腿,一脸严肃地对女儿说:“你是要再敢穿这个去上学,我就敢穿这裤衩去接你放学!”

女儿笑着接受了父亲的建议,一次危机四伏的亲子沟通就这样在欢声笑语中轻松解决了。

这段视频上传到网络后,引发了众多讨论,许多网友都称赞这位爸爸的行为:

l 现身说法比唠叨说教更具说服力,

l 以轻松爆笑的场面取代口舌相争不愉快,避免了家庭冲突,

l 好智慧的爸爸,不骂你不打你,不讲事实不摆道理。

l 无非就是,你敢我就敢。”

l 操碎心的老父亲~有点可爱!

这样的亲子沟通,让孩子感觉到了被尊重,让爸爸妈妈完成了对孩子的教育,真是名副其实的“一箭双雕”。

面对穿短裤上学的女儿,爸爸没用指责,没有干涉,更没有滔滔不绝的讲大道理,而是让女儿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到“穿超短裤”的样子,让她亲自感受“穿超短裤”带来的后果,女儿意识到自身做法的不妥,也能轻而易举的接受爸爸的介意。

与其给孩子讲道理,不如带他去体验生活

一个理想的教育方式是什么样的?

带着孩子去看见,去感受道理,亲子体验远比讲道理深刻得多。

泰国有位5岁小男孩起床后,就吵着读书太累,不想去上学了。

没想到他的妈妈同意了,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如果他在街上捡垃圾,并能赚很多钱,就可以放假一天。

于是,天真的小男孩提溜着袋子,就兴高采烈地出门去捡垃圾了。

在炎炎烈日下,小男孩停停走走,一天下来才走了3.5公里,捡到2公斤的可回收垃圾,最后才换回了2泰铢(折合人民币约0.4元)

一天漫长的路程下来,小男孩早已精疲力尽,想搭公交回家,要10泰铢;想吃冰淇淋,要5泰铢,无奈囊中羞涩,他只好灰溜溜地走回家。

回到家后,妈妈问他:“你想工作还是上学?”

小男孩马上回答:“我想上学!”

因为这一次亲身体验,小男孩深刻体会到了靠捡垃圾赚钱的不易,在捡垃圾和上学面前,毫无悬念的选择了上学。

这位妈妈用实际行动,让孩子彻底明白:读书对于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这比起我们苦口婆心地念叨10次、100次都来得刻苦铭心。

袁咏仪就在节目《童言有忌》中大爆她的育儿之道。

当儿子魔童想养狗狗的时候,她真的带儿子去了宠物店,但没有立刻把狗狗买回家,而是要求儿子帮狗狗捡狗屎,愿意做才买。


当魔童心甘情愿给狗狗捡了两天狗屎之后,她才让儿子带狗狗回家。

孩子刚开始只是被狗狗的可爱外表吸引,并不了解养育一直狗狗也要付出很多心血,要有耐心要承担责任,只有孩子亲身体过喂养狗狗的苦和脏,才能全心全意的承担起喂养狗狗的责任。

在孩子认知方式中,往往只能从自身出发看世界,孩子常常以为他人眼中的世界和自己所看到的是一样的。

行动永远比语言更有效,行动的结果能让孩子主动选择怎么做,这比苦口婆心的唠叨有用100倍。

父母带着孩子去看到道理、体会道理,才能让孩子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道理,进而形成他的世界观。

教育孩子的一个真理:唠叨和说教的效果最多等于零。

与其给孩子立规矩,不如给孩子做榜样

韩寒在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句经典台词:

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去年暑假有一对火上热搜的双胞胎。

两兄弟在完成本科毕业后,一个被保送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五年直博;另一个被保送到中科院物理所,五年硕博连读。

接受采访时,两兄弟不约而同地说出:自己心中的偶像就是父亲。

父亲虽然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但在儿子们的眼里,他一点也不像一名出租车司机。

因为,他除了工作之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而这个爱好,也深刻地影响了兄弟俩。

在家庭条件并不富裕的情况下,父亲始终坚持主动给孩子买书,业余时间里,他还经常给孩子们念诗。

父亲还擅长讲故事,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困惑,父亲都通过一个个故事开导他们,鼓励他们。

父母的全力付出与言传身教,最终,也在双胞胎兄弟俩身上,获得了回报。

英国画家威·亚历山大曾经说过: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却能吸引人。

当一个家长变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他的一言一行就能深深的影响孩子,他的话语也更有分量,能直达孩子的心底,唤起孩子自主学习的欲望。

童话大王郑渊洁只上过小学四年级,后来在他的孩子出生后,他就开始拼命写作。

当着孩子的面,一个人把《童话大王》月刊写了28年,28年时间里,他每天晚上9点之前就寝,清晨4点半至6点半写作,每天至少写够4000字,天天如此,从无间断,儿子郑亚旗说每天一睁眼就能看见父亲伏案写作的身影。

写了一辈子童话的他,终于也写出了自己与儿子的童话。

他说:“这样做,就是要让孩子目睹,父亲是如何让一贫如洗的家变得富有。”

网上有句话说:

三流的父母当保姆,二流的父母当教练,一流的父母当榜样。

仔细想想却是如此,孩子对世界的理解,做事的方式,对生活的态度,大多都是从父母身上学到的,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的以身作则、亲身示范,则是最好的方式,身教永远比言传更重要。

最管用的教育方式,是同情、是榜样、是给孩子体验生活机会。

一位网友曾描述过当父母对着他讲道理时,他内心的感受:“父母总是以一种我社会经验比你足,听我的没错的样子,干涉我的各种选择。

家庭是孩子的一面旗帜,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是什么样,孩子就会成长成什么样。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这份爱不仅要有理智与规则,也要有保护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