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县黄安村:太行深处古关口,村庄外廓像新月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黄安村的古戏台和古阁。

  ↑连通晋冀的古道旁的商铺。

  ←古黄安关的长城遗迹。

  ↑黄安村的古民居保存完好。

  大山怀抱中的黄安村,形似一弯新月。

平山县北冶乡黄安村是位于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古老村落,东接沕沕水,北靠天桂山,站在高处俯瞰,村庄外廓就像一弯新月。旧时这里是晋冀通商的首道关口,村里的主街道两侧有许多商铺、饭铺、车马店,这里也成为一个货物交易的集散地。黄安村的战略位置在古时十分重要,因此村外的山坡上至今还留有古长城、古炮台、古城屯、古城门的遗迹。2018年,黄安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本报记者 杨惠玲/文 张晓峰/图

从平山县城出发,经过沕沕水景区,再往西北方向走上一段九曲十八弯的盘山公路,终于到达黄安村。孩子们在临街的院子里玩耍,不时有村民走过。在大山深处,黄安村显得那么静谧,散发着古朴迷人的魅力。

月牙儿形的古老村落

黄安村位于平山县西南部,距县城大约70公里,建在崇山峻岭的冀晋分水岭上,岭东为冀,岭西属晋。村庄四面环山,形似“月牙儿”。

相传,元代至正元年便有人在此建造寺院,时名皇安寺。到了明代,相继有黄、高、丁姓人家入住聚居成村。因这里山峰土黄染壁,故村庄取名“黄安关”,到民国时期改为黄安。

据《咸丰平山县志校注》记载,清朝黄安村属冶里庄管辖的26村之一。1983年《平山地名资料汇编》记载:“据查,明代初期,由黄姓名安者,自外地迁此首居,并以其姓名为村名,得名‘黄安’。”至今村南名叫“黄岭”的土岭,便是以黄氏祖坟命名。

黄安村有赵、邢、韩、高、王等姓氏,其中以赵、邢、韩居多。赵姓分为两支:乾隆年间一支由山西盂县赵家庄迁来,至今已繁衍十代;一支由山西其他地方迁来,迄今也有十一代。邢姓由山西邢家庄迁来,韩姓在清朝中期由山西盂县沙湖滩迁来,高姓则由山西盂县七里峪迁来。

古长城遗迹至今犹存

黄安村地处冀晋边界,历来属兵家必争之地,明、清两代曾在此设关驻兵。这里曾发生过击退八国联军的“黄安口之战”以及“晋奉之战”。

据《盂县县志》记载:黄安关位于县城(指盂县县城)东北74里,仙人乡拦头起村北百米处,因此关临近平山县黄安村而得名。此关设于明代中叶,废于清初。《咸丰平山县志校注》记载:“黄安岭口,在县西南140里……明正统年间筑城,设千户一员,军二十名,民壮二十八名。康熙年间设守口官一员,军兵二十七名,今俱裁。”《平山新编乡土志》记载:“光绪二十七年春二月二十八日,突有骑马洋兵五六人径至西城……三月初十日,兵忽从西转回,车载焦头烂额伤肱折股者不一,闻係大同镇刘光才在黄安口孤山等处安设地雷……”

黄安关现存遗迹有长城、烽火台、城门等,在长城断垣北侧千仞绝壁上留有“嘉靖二十一年四月重修”的石刻凿字。黄安关历史悠久,是平山八大关口之一。1982年10月,平山县政府在黄安口城墙上设立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标志牌。村北山梁上晋奉之战的设防工事至今犹存。

古民居述说当年繁华

黄安村主街全长500米,当年全部用鹅卵石铺砌,贯穿村庄的东西。街道两侧为商铺、饭铺,形成繁华的集市。旧集市设有骡马、铁器、粮食、煤炭等交易。

黄安村民居绝大多数是清朝末期的瓦房,现存石窑150眼,青瓦房为主的四合院22座、三合院20座,邢家大院、高家大院、赵家楼院、玉皇阁等为代表性建筑。

玉皇阁分为两层,结构精密,阁顶瓦当兽吻,飞檐挑角,阁中梁柱彩绘,颇有古色。

黄安村传统民俗文化较为丰富,自清时起,村内已建有戏台。村里的老人介绍,黄安村民历来崇尚武术,自请教官,几乎人人习武,学习二郎拳、大洪拳、小洪拳等拳术。单练项目有单刀、双刀、枪、执意棍,对练项目有单刀对枪、单刀对大刀、棍打双枪等。据传清朝乾隆年间,赵晚德轻功高超,能飞檐走壁。村里的戏班成立于1935年前后,高彪志教唱山西梆子《取洛阳》《辕门斩子》等,1958年唱腔改为丝弦,封更祥教唱 《金沙滩》《调寇》等。现在古装行头、刀枪棍剑、鼓锣琴镲等保存完好。

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是黄安村的传统庙会,本村戏班唱戏三天,其他村都来“赶社火”,热闹非常。

2018年,黄安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为处于大山深处的黄安村带来了发展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