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穷单身,富寡妇”,下半句更让人落泪,同情寡妇

古人的智慧是不得不不让人佩服的,从《三字经》到《百家姓》,从《增广贤文》到《幼学琼林》。老祖宗用极其简短的字词就将生活经验浓缩其中,让人们读来朗朗上口并且受益匪浅。除了这些著书成说的名著之外,还有一些是底层劳动人民口口相传的人生经验,他们不像书中那样言辞华美,但仍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也是同样值得我们深思的。其中就有一句叫做“穷单身,富寡妇”。不妨来看看古人这样说到底有没有道理。

单身如今已经成了年代热词,而寡妇现在显然已经很少见了,前者因为到了婚配年龄而迟迟没有娶妻,后者则因为各种不幸而导致孀居。当然前者如今比例不低,而后者随着时代的进步则明显减少了。无论现状如何,究其根源仍然对我们有些防微杜渐的现实意义。

单就两种身份而言无疑都是身边没有伴侣,然而古人说前者穷后者富却又是为何?性质相同结局却截然不同。

首先,说“穷单身”并非没有根据,其一就是出生的不同,哲学说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但这不是单身汉本身的问题,从贫到富并不容易,往往穷会很容易延续到后代身上,从此往复。其二有的人家庭在父辈的努力下颇为殷实,奈何很多人选择坐吃山空,不知道利用良好的条件优势继续发展。最终是可想而知,所以穷单身大多源于此。

其次,说“寡妇富”可能很多人是不认同的,古代孤儿寡母清贫不堪的比比皆是。这确实是大多数寡妇的真实写照,但古人立言都是为了警示后人,所以他们是以另一部分寡妇为前车之鉴。她们“富”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一就是结婚的时候娘家都会有嫁妆相赠,还有夫家的资产几乎也是夫妻共有,在丈夫遭遇不测后这些无疑都成了寡妇的了。其二就是寡妇是经历过人事变迁的,在丧夫之后清楚自己将要风雨一肩挑,就会更加省吃俭用,所以她们甘守清贫不会大肆挥霍。相比单身汉的坐吃山空,寡妇更懂得生活的不易。

解释了两者产生的原因后,其实后面还有一句很少有人知道,却更加触目惊心。那就是“寡妇有田无人耕”,这句话看似不登大雅之堂,实则暗自揭示了古代寡妇的悲惨地位和结局。这个田不仅指寡妇的田地资产也代指寡妇本人,朴素的劳动人民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句句肺腑,字字珠玑,而导致寡妇田地无人耕种的原因则是令人悲伤的。还有一句“寡妇门前是非多”想必大家也能理解她们的悲惨遭遇,封建思想不允许她们改嫁或再嫁,如果寡妇擅自做主就会被扣上不贞不详的大帽子而被人们所唾弃。

显然随着时代的进步这句俗语也随着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成为糟粕,但不得不说的是如今的时代将婚姻视同儿戏同样也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