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冽丹江水 悠悠奉獻情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沿線的居民,當你飲食甘甜的丹江水時,你是否瞭解南水北調背後的故事,你是否知到南陽人們的付出和不易。請隨我一塊聆聽南水北調幹部學院郭杜教授的詳細講解吧。


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在河南視察,健步登臨邙山,凝視著滔滔東去的黃河,以詩人的浪漫、政治家的膽略問水利專家:“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吧?”這個橫空出世的偉大夢想,伴隨著共和國跌宕起伏的步履逶迤而行。

經過前期的考察、規劃,丹江口大壩工程於1958年9月1日開工,1973年底完成,工程由長2494米的大壩,裝機90萬千瓦的水電站、通航能力150噸吸的升船機、110千伏開關站、220千伏開關站、陶岔引水渠首和滿宗溝泵站組成。為了南水北調的需要,於2005年9月進行了大壩加高工程,2013年完工,壩頂高程由162米加高全176. 6米,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提高至170 米,相應庫容由174. 5億立方米增至272. 05億立方米,總庫容由209. 7億立方米增至319. 5億立方米,通航能力由150噸級提升至300噸級。


陶岔渠首樞紐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輸水總乾渠的引水渠首,擔負著向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省市輸水的任務。工程主要任務是供水、灌溉,併兼顧發電。

原渠首工程位於淅川縣九重鎮湯山與禹山埡口、丹江與唐白河分水嶺處,初期工程於1969年元旦開工, 1974年8月建成,包括引水渠、渠首閘、輸水總乾渠、下窪樞紐、清泉溝泵站五部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廣大人民群眾憑著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的無限崇拜和對南水北調的滿腔熱情,人數最多時每天投入勞力8萬。因施工條件簡單,環境艱苦,有2880名基層幹部和民工在引丹工地上受傷致殘,有141名民工犧牲。


新渠首位於原渠首下游80米處,主要包括重力壩、引水閘及電站。工程於2002年立項,2009年12月開工,工期42個月。2012年9月24日大壩混凝土澆築全面達到壩頂高程176. 6米;電站廠房2012年12月28日封頂;2014年7月3日,總乾渠開始充水試驗。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這項由偉人提議的大工程,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得以實現。


為了調水的質量,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啟動以來,南陽在水源區關停並轉企業800多家,關閉、取締、搬遷中小企業1082家,取締養魚網箱5萬多個,養殖船604艘,關閉備禽養殖場660多家,造成2萬多職工下崗。僅淅川縣,來自企業的財政稅收下滑40%以上,經濟損失 150 億元以上。全市財政年減收16億元,靜態損失100多億元。先後否定了73個大中型項目選址方案,終止了62個大中型項目前期工作。2002年以來,在渠首水源地共完成生態造林230萬畝,退耕還林254. 51萬畝,建成山區生態體系工程138. 5萬畝,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00萬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更讓我們動情的是丹江水邊的人們世代逐水而居的鄉親。他們的血脈盤根錯節地深扎於這山水間。江河改道,命運變遷。從1958年丹江口水庫大壩破土動工那天起,隨著水庫水位線的升高,散落在丹江口水庫周圍的村莊,不得不從水中抽出身子,連連向後跳躍騰挪。無數個村莊永遠沉入江底,有數萬個家庭走上遷徙之路。幾十年來,16.5萬人痛別自己祖祖輩輩生活、勞作的家園。他們有的骨肉相別,天各一方;有的拋棄了蒸蒸日上的產業······

七八十歲的老奶奶老淚縱橫:“搬吧,捨不得女兒;不搬吧,捨不得兒子。”“帶瓶水,以後只有夢裡遊丹江了。土地、母親、爺爺、奶奶都在這深水裡。”“同學們,今天我給你們上最後一堂課。因為我就要和學校一部分同學搬遷到輝縣了,老師真的捨不得你們。”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讓孫子、孫女扶著他,回到了他那破舊的土坯瓦房前,伸手從房簷上抽下一片長滿青苔的瓦揣到懷裡,又抓把土裝進口袋裡,作為寄託思鄉懷舊情感的緬懷之物……


聽著這一樁樁、一件件,我的心是沉重的。以前只知道丹江水好喝,沒想到期間還有這麼多的艱辛和無奈。我們的南陽老鄉,好樣的,為了京津冀安全用水付出的確實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