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安徽宣城尚村

尚善古村,十姓九祠,田园风光。

尚村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东北的家朋乡,离绩溪高铁站约一小时车程。全村土地瘠薄,山多田少,多山坡梯田,土壤主要以砂壤土为主,主要种植山核桃,搞旅游和养殖业。

大图模式

尚村位于山云岭脚下,周边群山环抱,东边是绵延连亘的山云岭,风光迤逦,尤其以名闻遐迩的饭甑尖奇峰,突兀屹立,云海翻腾,蔚为壮观。沿山巅南下,奇松怪石,星罗棋布;“鸡寨洞”、“一线天”、“百米竖石”、高石壁的飞瀑皆堪称一绝。村内地势呈东高西低走向,前三圆水系、前街水系及宅后水系三股山泉水分流村中,沟圳交织结成发达的明暗相间的水圳网,大多闻水声而不见水流。村庄形状呈船形,头尾狭长,中部地势开阔,因东西走向三条水圳冲刷,中间洼凹稍低,船头在村水口宅下园的位置,船尾高翘,有水即活,似有扬帕出航之势。水口两山夹峙,围拢闭合紧密。山谷清泉,清爽甘甜,冬暖而夏凉。在古代,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山雾轻绕,该地宛若世外仙境秘地。

大图模式

尚村传统村落的形成大致可溯源千年,唐末中原战乱,各士族大户迁入皖南徽州,因尚村地处偏僻,仅溪流和小道与外界相连,加上村后群峰起伏、悬崖峭壁林立、奇松怪石密布,有险可守,而且这里景色旖旎迷人、环境优雅、如秘境之地,是典型的世外桃源。一些士族姓氏选择此地,陆续进入,形成皖南罕见的多姓氏千年古村。村内有三多:一是姓氏多;二是宗祠多;三是民间匠人多。尚村有10个姓,9座祠堂,其中许氏祠堂、周氏祠堂、方氏祠堂、高氏祠堂、章氏祠堂、胡氏祠堂、唐氏祠堂、张氏祠堂等8座祠堂基本上保存完好。尚村人的好学已成传统,由于家家有砚瓦而被称为“砚瓦村”。

大图模式

大图模式

许姓是尚村最早入住的原居民,最早定居点许家党至今保存了有残缺的宋代“许家老屋”遗存。由此可见,尚村建村时间可溯推至南宋初年,延跨元、明、清、民国等年代,已有近九百年历史。许姓,因许氏在“上许村”繁衍不快,该支脉在元、明、清三代人丁稀落,随后迁入该村的章氏、高氏等却颇为兴旺,故“上许村”名中“许”字渐被略去,称“上村”。明清一些尚村族谱标“上村”。在清嘉庆戊辰版《绩溪县志》的“舆地志”中,该村标明“上许村”。到了民国绩溪县政府绘制“绩溪县全图”时,该村标写为“上村”。

祠堂是徽州古村的最主要建筑。祠堂建筑的规模、格局及等级,对应反映了村落宗族政治成熟和经济发展的水准。许姓许丘慧眼识珠,在尚村开疆拓土定居,陆续又有他姓先后迁入。但由于地偏山高土瘦,村中各姓经济贫困落后,人口繁衍较慢,造成祠堂格局相对较小,且均为支祠老屋。纵观许、高、方、章、周宗祠,除许、章两祠堂建筑格局为三进外,其它均为一进,称“支祠”并未另立始祖,世系辈分一如总祠。尚村许姓原有“许氏老屋”,到清后期才改为三进的“许氏宗祠”,堂号“思敬堂”。高姓支祠“世保堂”建筑规模最小,但后裔人丁最为旺盛。唐姓、张姓、胡姓、王姓、李姓没有建支祠,均在祖屋中以龛代祠,祖宗牌位设在楼上的龛里,成为“家龛”,俗称“香火堂”或“祖宗堂”。从严格意义上说,尚村只有“十姓五祠”。现在,村里仍聚居着许、高、章、方、周、张、唐、胡、王、李等10个姓氏。目前全村人口有七百多人,以高、许、章人口比例最高。

大图模式

走进村落,在村里发现路巷交错,老房子顺着山势高低错落而筑,以同姓族人聚居而住为主要特色。前街是高姓族人最早的聚居地,有高姓老屋为证。上前街以章姓族人为主,下前街则以方姓族人为主。周家党、许家党分别为周姓族人和许姓族人的聚居地。在许家党,有保存最早的“许家老屋”,此房建于北宋末年,现仅存八字形门楼,手绘门楣图案。交椅石住胡姓族人,宅下园则住着唐姓人家。基本完好的明清古建有50余幢。

在村南分布的是乌石堆佛寺,称“岫云古庵”。乌石堆佛寺的东南边两丘山相峙围拢,寺前荷塘藏古树,背面山溪泉水流淌不息。原寺内有幅抱柱联,准确地概括了寺院的地理气势:“乌石从白云堆起,饭甑似尖峰飞来”。村西的哪吒殿与水口外的太子庙遗址见证历史的沧桑。山下云川河弯弯地绕过尚村北侧廻龙庙古桥后与戈溪汇合流入青弋江。

大图模式

进到尚村,盖有小青瓦的白色马头小墙高低错落有致,掩映在屋旁院内的绿树丛中,鳞次栉毗,远近高低绵延不断。众多的街巷,拐弯抹角。脚下的石板路边,墙根下有暗沟水清清流淌。路与水一道向前伸展,又一道往后蔓延,它们通向每家每户,连接着所有的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