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姐“社死”言论引争议丨人言可畏?不,可怕的是“回响”

文丨卿心君悦

近日,在清华美术学院发生一起极富“戏剧性”的事件——一学姐(网称)在食堂里误认为被一学弟(网称)“性骚扰”——在书包的遮盖下摸其臀部。在未明确真相前,该学姐在社交平台发声:

“小东西(学弟)我确实不能暴打你一顿,但我先让你在我朋友圈社死吧。”

所谓的“社死”,即社会性死亡,社会关系死亡,也就是在人际交往中名誉扫地。

如果那名“学弟”的所作所为却如“学姐”所想的那般不堪,或许,予以其“社死”的宣判,也算是其罪有应得,甚至还可能成为女性自我保护与自我维权的“典范”。

可惜,就在这位“学姐”的评论发出后,网友已经形成一股对“学弟”讨伐的趋向时,事情发生了反转——原来那位“学弟”是冤枉的,随后,“学姐”站出来解释、道歉,可讨伐的大势已成,对那位“学弟”造成的名誉伤害已成事实,事情的反转与“学姐”的再次发声只是让讨伐的大势转了转头,矛尖指向了自己。

据最新消息表明,当事人双方已达成谅解,并希望大家不要对此再“扩散传播”,可是“火”已经点燃,即便风势不是自己所借,但火势已成,又岂是说灭就能扑灭的?

这篇文章没有“煽风点火”的意图,仅基于事件的发展与发酵谈一谈个人对“人言可畏”这四个字的一些思考。

人言可畏,是因为言语中暗藏“兵不血刃”的锋芒

记忆里,人言可畏一词应该出自于《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说的是流言蜚语(污蔑的语言或背后的议论)很可怕。

有多么可怕?

民国四大才女阮玲玉成名后,因陷入张达民和唐季珊的名誉诬陷纠纷案,不堪舆论诽谤于1935年服药自尽,为此,鲁迅曾为其撰文《论人言可畏》;还有发生在2018年四川德阳安医生服药自杀事件,因对方孩子家长恶意引导舆论,致使安医生不堪各方舆论压力,无奈之下放弃了生命。

类似的事件太多太多,我想若是有心人想追溯记忆,也能找出不少类似的例子。

为何语言会有如此的威力?

这让我不得不想到那八个经常在此类事件中出现的字,“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似乎,按理来说语言、文字本不该具有杀伤力,可那仅是针对于个人的言语而言,一旦汇聚成多数人的言语,那么对承受者扑面而来的压力是难以想象的。

我想,这也就是“社死”的由来,之所以其中会带有“死”字,就是因为对处于人群之中的个人来说,最舒适的状态是融入其中,这属于心理学中的“社会归属感”,可一旦因某种特殊因素或情况的存在,让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站在了大多数人的对立面上,那么其所要承受与面对的孤立感、无助感,足以使其在现实生活中绝望、崩溃。

同时,人言可畏的可怕之处还在于这种伴随伤害的语言武器,人人随身“携带”,随时可以发出,就像现如今对“管制刀具”的限制一样,试想一下,若失去了这种强制性的限制,我们人人随身携带着“管制刀具”,身处于现实生活中人人将面临多大的压力?

而人言可畏之处恰在于此,人的语言不好实施“管制”,因为“言论自由”,但是语言却又伴有一定与实质武器相同的属性,如此,充满的未知性与不可操控性,让人的言论更具恐惧感。

盲目跟风的人群有错,可这不也是最初发声人所期待的吗?

在这一事件的相关报道中提到了一个细节:

“当时这名学姐只公开了学弟的名字,学弟的信息和照片是网络论坛中的其他人‘人肉’出来的。”

我相信这句话很可能是事实,但我想不明白的是这又说明了什么?

我无意卷入这一事件中,因此下述的一些言论不仅仅针对于这一事件的评论,更多是基于这类事件的一个思考。

我想不通的是率先发出声音的人,有几人不清楚言语可能伴随的“伤害”,又有几人最初不是想利用或操控这种武器所带有的威力?

2018年四川德阳安医生自杀事件,不就是对方孩子家长有意为之吗?这一事件中,最初这位学姐想要让学弟“社死”,不就是凭借语言所带来的伤害吗,不就是利用“人言可畏”的特殊属性吗?

是,我们承认一些人并没有将很多信息公布于众,可是生活在如今现实生活中的人,难道真不知道网络的威力,还是不知道一些盲目跟风“键盘侠”的伤害?

不,我想他们是知道的。

他们不知道的只是没想到发酵的速度会这么快,传播的范围会这么广,伤害的程度会这么大而已,确实一些后果可能不是当事人最初所愿,但不是所愿的未必是造成了这种结果,而是造成结果的程度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和预期。

可是,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和预期,不又恰恰证明了最初是想利用与操控这种武器吗?

我承认网上一些盲目跟风的人有错,因为这种盲目跟风往往是不在意事实的,只在意个人的喜好、想象,凭借自身的遐想满足一定内心深处的欲望——哗众取宠、愤世嫉俗、扮演正义、博取关注……

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应该忽略一些事件的源头,就像《乌合之众》提到的那个观点:“有的时候,那些最不明确的词语,引起的反响反而最大”,因为不确切的词语暗示了众人努力的方向,留下了幻想的空间,而这类事件的源头也是如此,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别有目的的人,故意混淆事实,利用大多数人的喜好点、敏感点、人性的弱点等,引起舆论的关注,利用舆论的盲从,以小博大、翘起舆论的支点来完成私欲。

当然,我也相信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舆论开始的源头是无意的,我也相信一些舆论跟从者是出于好心,出于正义的。

但既然此类事件频繁引起悲剧,那么我想身处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都应该深思在其中可能扮演的角色,都应该深思这种“人言可畏”的负面影响。毕竟,凡是武器往往都具有“双面特质”,能伤害他人,同样也能伤害自己。

凡有声音,必有回响,但回响未必基于最初的声音

在这一事件中,那个被诬陷的学弟遭受了伤害,而最初的源头也承受了伤害,两人虽然达成和解,但基于现实来看,这些伤害很可能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

这并非人之所愿,但无奈这也是一个事实。

我曾经在之前的文章中就提出过一个请求——希望所有人能珍惜、重视如今的网络,这个能让我们发声的平台。

很多时候,我们个人的声音是细微的、弱小的,产生不了巨大的反响,恰恰在网络中,个人的声音才能得到巨大的回响,才能产生巨大的效应。

网络为很多人提供了便利,为很多人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帮助,因为近些年来,在网络的发酵下,我们多次维护了应有的“公平”与“正义”,这是网络收到的成果,这归功于站在网络背后的每一个“监督者”。

可是,很好的一锅粥往往会被几粒老鼠屎毁掉,这个可以发生正义呐喊的平台,这个能让我们发出声音产生更大回响的平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因为当网络发出的绝大多数声音已不再趋于正向,不再符合社会主旋律,不再能展现积极的正面作用时,很可能网络的部分功能就会受到限制,这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因此,为了让该有的声音发挥最大的功效,产生应有的回响,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参与到遏制、消灭“噪音”的任务中,哪怕不参与消灭,也请不要“助纣为虐”,否则,终究一天,很可能那些需要回响的正义声音,也很可能在惯性的作用下“走音”。

卿心君悦,一位情感观察者,Ta说书评人、影评人。用文字温暖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