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清朝三大科场舞弊案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正常来说,它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许多寒门子弟通过科举,一跃入龙门,从此光宗耀祖,走上了仕途。这种身份的和命运的转折,非现代人所能想象。

在这“十年寒窗苦,一卷定终身”的背景下,他们只能从这座独木桥上挤进官场,从这里取得前程。因此,在这座独木桥上,每个人都得拼命,用真本事,但也不乏用歪门邪道,用各种方法作弊的事情发生。这在漫长的科举生涯中屡见不鲜。清朝,是将科举制度推向鼎盛,接下来为大家带来清朝三大科场舞弊案,看一看当朝统治者是怎么处理这些贪赃枉法官员的。

1、顺治朝丁酉科场案

顺治十四年丁酉科江南乡试,放榜之后,虽然中举的多是江南名士,但取中的举人里面不少是贿赂考官所得,以致放榜后两江议论纷纷。两位主考官在乡试后乘船回乡之时,船过苏州,常州,大批士子追船大骂,甚至向船上投掷砖瓦。当时著名戏曲家尤侗还写了一本传奇《钧天乐》,说的就是江南乡试贿赂案。《钧天乐》传到京城,闹得满城风雨,顺治帝怒不可遏。

顺治十五年二月,顺治帝在瀛台,亲试江南乡试正副榜举子,每个举子都带着刑具,有护军营军校持刀监视。顺治帝亲自出题,结果只有举人吴珂鸣三试皆优,准许参加殿试。其余有七十余人准许参加会试,另外二十四人皆文理不通。最终该科主考官方猷、钱开宗立即正法,妻子家产籍没入官。其余考官十八人立即处以绞刑。此案,也成为科举史上牵连致死最多的一次案件,换来了此后长达五十年科举太平。

2、康熙朝辛卯科场案

康熙五十年,这年江南乡试发榜后,在人才最集中、一向考试成绩最佳的苏州地区,竟然只有十三人被录取,其余多为扬州盐商子弟。据应试学子了解,很多中榜者,文理不通,舞弊者甚多,于是立刻引起舆论大哗。苏州生员千余人集会玄妙观,学子丁尔戬带头,将财神像抬入府学,愤怒的考生还在贡院的大门上贴出一副对联:

“左丘明两眼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以此讽刺主考官左必蕃和赵晋。

时任苏州织造李煦和江宁织造曹寅密奏此事,康熙大怒下令追查。此案还牵涉到众多高级官员纠纷,经过长达数月的艰难调查,副主考官赵晋及考官往曰俞、方名与考生串通舞弊,被处以斩立决。对串通考官的吴泌、程光奎以及参与舞弊的中间人被判处绞监候,主考官左必蕃被革职。

另外,此次审查还牵扯众多身居要职的高官,如两江总督噶礼、江苏巡抚张伯行等,康熙皇帝曾三次派钦差大臣审办此案,最终将噶礼革职,张伯行做革职留任处理。此次是科举史上涉案金额最大、审理过程最复杂的一次舞弊案,长达一年多时间才了结此案。

3、咸丰朝戊午科场案

咸丰皇帝剧照

戊午科场案为清朝咸丰八年发生的一场科举舞弊案,考生罗鸿祀贿赂主考官柏葰的家人靳祥,企图借此考中举人。其时,柏葰阅卷时,已将罗鸿祀定为副榜,然而靳祥整理考卷时,从正榜中取出一卷和罗鸿祀的考卷对调,于是罗鸿祀变成了正榜。

在考卷复审时,罗鸿祀的考卷文理极不通顺,且错别字甚多,复审官员知道事情不单纯,但碍于柏葰的权势,不敢驳回,只向御史孟传金透露此事,孟御史尽忠职守,听到后立即上奏。咸丰帝闻及此事,怒不可遏,亲自复审,敕命他到南书房重考一场,并遣肃顺监考,罗鸿祀不出其然,又交出了一份粗劣的考卷。于是,该案被定为舞弊。

最终,主考官大学士柏葰、舞弊举人罗鸿祀等被斩于菜市口,柏葰也成为史上死于科场案职位最高的官员。副主考御史程庭桂被流放,另一位副主考户部尚书朱凤标被罢官,柏葰的家人靳祥畏罪自杀。从此到科举被废为止,再未发生大规模舞弊事件。

有清一朝,科举舞弊,一经查实刑法极严,罪无可赦。但是,由于名利的诱惑,让一些官员以身试法,触犯了统治阶级的底线,最终身败名裂!清朝统治者在为国求贤这一块,做的还是很到位的!

关注小编,为您带来更多精彩文章!下一期:咸丰朝宰辅系列。(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