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网络课程,拔草

育儿战略忽悠群一位家长问了个“斑马AI英语课”的事情。孩子四岁半,身边的几个妈妈都推荐。

我一贯认为,学龄前的孩子,如果没有兴趣,就不要做系统的学习。特别是将来在学校里一定会学到的,更不要提前学。哪怕很有兴趣,也要适当控制。因为这个年龄段,最重要的就是玩,而且也没几年时间可以玩了。他的生命中,不会再有这么一段无拘无束、天真浪漫的美好时光。

知识学晚了,不怕,仍然有大把时间去学;但是童年过去了,就回不来了。

家长们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不世出的天才,不学,万一被自己耽误了怎么办。这里我要讲个笑话。

一个小伙子问奥地利音乐大师莫扎特怎么写交响乐。

莫扎特说:“你还年轻。我想你必须从写民歌开始。”

年轻人不服气:“可你开始写交响乐的时候,只有十岁呢!”

莫扎特坦诚地说:“是啊,但是,我没有问过别人怎么写呀!”

尽兴地玩,玩够了,读小学就不怎么想玩了。我小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学习很认真、很专心。我没上过幼儿园、学前班,不到6岁直接上一年级。很多东西很晚才学,也没有学不好。

现在的孩子有更多的学习机会,许多家长也有能力负担培训课程,但未必是好事。因为这些课程的质量良莠不齐,不怕没学到东西,就怕学坏了。

就拿开始的例子来说。推荐斑马AI英语课的几位妈妈,包括当事人,她们其实没有能力去鉴别这个课程的水准。大多数时候,她们推荐课程的原因,只不过是因为自己买了课程,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交流,抱团取暖,而不是课程真的有多好。

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只是道听途说就花钱报名课程,肯定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基本上就是拿孩子去成就培训机构的利益。很多时候,家长选择给孩子报名某个课程,只是因为课程恰好出现在自己面前罢了。

由于从众压力,焦虑孩子不如别的孩子,非常容易购买一大堆不需要也不适合孩子的课程。

以这个“斑马AI课”来说,搜索之后,看到的基本都是美言。

其中不乏一些大号,可见该机构在广告上投资了多少重金。我对这种营销过度的课程和机构,都持否定态度。在学习这件事情上,花钱上培训班并不是必须的。花了钱未必能学好,不花钱未必学不好。我们应该把握学习的本质,而不是流于表象,被广告词所迷惑。


而且,和学生利益最一致的,就是学校和学校的老师。但培训机构不同,它们的目标是尽可能地扩大客户源,尽可能地让孩子们长时间地在自己这里学。这和教育的本质目标有了很大的偏离,于是培训机构并不能保障孩子们的学习利益。

评断一个课程是否值得报的标准,其实非常简单,即:

一、自己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二、课程能否帮助实现这个目标?

三、如果能,性价比如何?

四、有没有更好的课程,或者更好的方法?

这么思考以后,你会发现市面上绝大多数课程都没能通过考验。它们的套路往往是反着来的,一般是:

一、勾起你的欲望或者制造焦虑

二、推出一个课程

三、描述一个未来场景

四、一些“成功”的案例

在这些课程的宣传语境下,你根本没办法做理性的思考,只感觉买课的欲望非常强烈,不买不行。最起码的课比三家,许多家长也没有做到。这是冲动消费,而不是学习的特征。因为学习必然是需要冷静和淡定的。

三思而后买,总是没错的。

当身边的人都在给孩子学某个课程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要跟进?大多数家长都会担心,不学就跟不上。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先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前进的方向是什么。如果我们和别人的方向不一致,那么为什么要跟进?就算方向一致,如果我们有更好的做法,为什么要跟进?

这些人是不是非常成功、非常厉害,头脑非常清醒,通过这些课程让自己的孩子遥遥领先,成为人中龙凤了呢?如果是这样,按培训机构号称的,动辄就得有上百万人中龙凤,但这又算哪门子人中龙凤?

何况,现实是这些人莫名其妙跟风买了一大堆课程,孩子学得头昏脑胀的。越买越多,孩子却什么都没学好。

理性的家长就不会跟风。她们可能会给孩子安排一些学习的内容,但基本是自己可控的,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要做什么,根据需要选择课程。她们也很清楚,课程只是一个工具,不保证一定能实现什么成果。

今天的网络培训课程层出不穷,甚至可以说泛滥成灾,但我认为大多数都是浪费家长的金钱和孩子的时间。因为设计这些网络课程的人,和做具体辅导的人,他们的目标和家长学生是完全不同的。总结来说就是,服务要到位,家长要满意,续费最重要。

我的学习风格是尽量少借助外界的力量,最好连老师都不要有了,能自学的就一定自学。这样学习的效率,就会非常高。很多学习内容并没有多少门槛,更别说小孩子学的东西。如果能把握学习的精髓,选用一些好书,家长自己照本宣科,耐心讲一讲,都能学到非常好的东西。

总之,我对流行的网络课程的态度,都是拔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