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池口老茶厂

池口老茶厂建于五十年代初,距今六十多年过去了,漫漫岁月已经把润思红茶的味道浸润得厚重、醇香,饱含着浓郁的家乡味道。当时的茶厂是贵池一个重要的出口创汇企业,生产的红茶都是出口产品,也解决了城镇居民一千多人的就业,池城老街小巷里谁家没有拣茶女,甚至有的人家母亲和女儿同时去茶厂拣茶,每天傍晚息工回家,从池口老街到青峰岭、跃进路,一路上喧闹拥挤着全是茶厂下班的女工,那时的红茶就已经与池城人有着息息相关的情缘,红茶的醇香飘进大街小巷家家户户。

一九七零年我十八岁,和街道上十几个毛头小伙属于社会无业青年,由街道介绍到茶厂做合同工,成为一名临时制茶工人,在机器轰鸣的制茶车间,天天与茶相伴,紧张繁忙的劳作,炎炎夏日里挥汗如雨,每天都为红茶的出口创汇努力拼搏,车间里的茶香萦绕着我们青葱岁月,那段日子的甘苦早已融进红茶的醇香,那些往事深刻进岁月的年轮,如今一瞬间的回首又历历在目。

从城里到池口茶厂有四五里路,坐大通套公交车只需五分钱,但我们还是选择步行,每天都起得很早,在晨曦中三三两两徒步奔向茶厂,许多拣茶的女工起得比我们还要早,已经走到青峰岭上,那时候的青峰岭还是一座山岭,路两边山上尽是古木苍松,晨风吹来松涛阵阵,幽深的林间有座千年古墓,一块斑驳的墓碑上刻着"古大人之墓",飘雨的黄昏,或是微曦的黎明,独行人走到这里都不免些胆怯,那时的青峰岭确实是个荒凉的地方。

这就是当年从城里到池口的大通套公交车。

这里是车间旁边的休息室,也是小会议室,我们每天都赶在上班之前走到茶厂来到这里,在车间班会上,车间主任布置任务,照例先读一段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接着进行生产前动员,咛嘱我们全车间职工不管正式或临时,都要同心同德“多、快、好、省”地超额完成厂部下达的红茶出口任务,争取成为厂里的先进车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紧张繁忙的一天开始了,制茶机械有条不紊的旋转起来,红茶的香味和飞扬在空气里的茶尘弥漫着整个车间。

我操作的那台分拣机,有五个出茶口,经过筛选,不同等级的红茶分别筛进五个袋子里,等袋子装满了,要立即换上空袋,将已经装满红茶的袋子封口码跺,车间里流水线作业,红茶源源不断地顺着管道从上道工序流下来,开机后就不能离开机子半步,稍有疏忽,红茶就会从已经装满的袋口流淌到地上,所以一直都要全神贯注!

五十年后我又回到这里,当年挥洒汗水的地方,一切如旧,只是看不见那些曾经朝夕相处的工友。

当年贵池茶厂女工的拣茶证。

这是一本贵池茶厂一九六二年的工会会员证,

那时候贵池茶厂是出口创汇企业,厂内设施齐全,福利待遇好,有职工宿舍、托儿所、医疗室、大食堂。中午下班,赶不回家,都在食堂就餐,食堂有近千人吃饭,拣茶的女工只打三两饭,五分钱小菜,有的只打点饭从家里带点小菜来吃,我们机房里的活累人,每餐吃半斤米饭,买一小碗渣肉,渣肉一毛五分钱一碗,当然也不能天天多吃渣肉,有时也吃五分钱小菜,每月工资三十多元,一天也只有一元钱,还得省着用。不过茶厂的渣肉确实好吃,大篾蒸笼里,摆着一个个小碗,半肥半瘦的肉,切成薄薄的片均匀地拌上掺入八角、五香调料的米粉,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离开茶厂后,好多年后我还在回味着茶厂的渣肉和大馍,久久难忘。

上图是一张一九五一年,由大光明照相馆拍摄的贵池茶厂全体人员的合影。

这是一张贵池茶厂一九七四年季节合同工登记表,

贵池城几十年里前前后后有五万拣茶女曾在这里拣过茶,池城老街小巷里谁家没有拣茶女,甚至有的人家母亲和女儿同时去茶厂拣茶,每天傍晚息工回家,从池口老街到青峰岭、长江路,一路上喧闹拥挤着全是茶厂下班的女工,浩浩荡荡,蔚为大观!

回眸往事,我深情愿祝福那些曾经和我一起在池口老茶厂挥洒汗水的工友们晚年幸福,让我们一起品饮红茶,回忆那个茶香萦绕的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