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该成为众矢之的?错误

最近的医疗回扣门愈演愈烈,心脏支架被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似乎成为了众矢之的,作为一个医生,对支架回扣门暂不发表意见,也支持取消医疗回扣,但是,对有人借此抹黑心脏支架,不能视而不见,你可以说医生为了回扣故意多放心脏支架,但是你不能诋毁心脏支架在现代医疗中的作用,说是医学骗局等等的言论。

心脏支架的出现是现代医疗技术的结晶,是从无数前人用生命的代价中和科研人员的努力中一步步发展出来的,支架技术拯救了无数的心梗患者,而说到支架就不得不说介入技术。

1929年,一位年纪仅25岁的德国见习医生沃纳·福斯曼(Werner Forssmann)用他自己的身体作了一个疯狂而又大胆的实验,他在得到助手的帮助后,在手术室行局麻后用手术刀切开了自己左侧肘部正中静脉,并用润滑的导尿管顺着切口和静脉在X线的透视下将其插入自己的心脏,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随后又用自己的身体多次进行了相关试验并进行了早期的X线造影,后来写成论文发表。

但当时的医疗届并不认可他这种行为并予以谴责,并将他的科研结果冷藏,直到1956年他的结论才获得了医学界的一致肯定,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自此,心脏手术不再成为手术禁区,随着数字血管减影(DSA),CT、磁共振血管成像(CTA、MRA)等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以及医疗器械的不断改进,心脏支架手术才逐渐成熟和发展起来。

为此,人类的医学先哲花费了近半个世纪的努力。

现在来说支架手术的原理很简单,就是通过支架撑开已经堵塞的血管,而促使循环灌注不再受阻碍,但是放置支架后,原血管堵塞的原因并没有去除,血管里的“垃圾“还是存在,只能说是治标,而且放置支架后,局部血流按流体力学来说会或多或少出现微小的湍流,漩涡,血管里的垃圾极易再次沉积而导致再次发生血管堵塞,故而放置支架后必须终身服用抗凝药物。

目前应用的普遍是药物支架,即在金属裸支架上涂上抗血管内膜增生的相关药物,放置后药物在血管局部缓慢洗脱释放,对抗支架再次发生狭窄。但是如论技术怎样改进,支架只适用于疾病的救急,比如心梗和血管严重狭窄估计预后不好的患者,最重要的是要控制原发基础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原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等都是相关高危因素。

想象一下你家的水管里水质不好,水管生锈堵塞出不了水了,然后用一根短管放置内套在水管堵塞的位置,促使它再次畅通出水,其后不管不问,你说会不会再次堵塞呢?只有将水管里的锈迹清除,还有让水质变得更清澈,才能保证以后的顺利出水。同样的道理,只有在支架救急后,服用抗凝药物、控制原发基础的疾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血管堵塞的原因。

现在的医疗似乎已走进了误区,“重治疗”、“轻预防”,许多患者虽经各种提醒,但仍然是血压高不重视;血症高不重视;血糖高不重视;尿酸高不重视;殊不知,除了一些遗传性的因素外,大部分发生心梗、冠心病、脑出血、脑梗塞的疾病,都是这些危险因素日积月累慢慢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是大部分人却只有等重疾出现后才认识到控制原发慢性疾病的重要。

如何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其实很简单:“管住自己的嘴,迈开自己的腿”,这么省钱的途径,其实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如果哪天支架都没有用武之地的时候,相信此刻人们对健康养生的认识和医疗水平已经到达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了。